与“ 浦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4:44:53
《西施亭》
在诸暨南门外约一华里远的浦阳江畔,有一个西施亭,那是为纪念绝代佳人西施,于一九八0年建成的。
走出解放街,跨出南门堵洪桥,便能望见西施亭。那精巧别致,临江而立的险势,迎空翘伸的亭角,使过往行人莫不投以景仰的目光,有的则停下脚步,欣然观赏起来。
亭身呈六边形,高约五米,直径足有三米。由亭顶、亭角、亭柱、亭座、亭栏、亭基六个部分构成。精美多姿,真有巧夺天工之感。亭顶呈葫芦状,象古代勇士的头盔,六只亭角,象一根根展翅欲飞的夭鹅长须,朝六个方向凌空昂伸,亭角的末端又向下一弯,犹如天鹅头上的橙黄色噪子,朝江面觅食似的。每两只角兜成一个面,每个面的搪口皆成弧形,上面钳搁着一根根银灰色竹节模样的简瓦,筱盖着亭子。左右各七根,逐一短缩,唯中央一根与亭顶相连,因此,从亭顶开始,形成六只央角,活象六把色彩悦目的纸扇。亭檐下面六块翠绿色的条檩,相互榫接,构成一体。檩条上面有“双龙争珠”、“双凤争花”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图案画。檩条与每根柱子榫接处,还有六只褐红色的“牛腿”,支撑着伸向空中的亭角。亭子里有六根粗园的朱红色水泥柱子,柱子间有四块石头座板,每块长约一点四米,宽约零点三米。座板下面各有接近椭圆形的装饰洞孔,使亭座不致单调、呆板,益增壮观。今子的地面用七块特制石板拼成,呈多边形,可容纳二三十人。六根柱子的四周,用翠绿色圆钢管围成栏杆,供游人依扶。
走进亭子,往上看,每根镶条的腹面画着图画。第一幅是《洗妙》,画出了西施少女时的形象。第二幅画是《送别》。当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为了雪洗国耻,采用范蠡的计策。西施为成全保国大事,毅然赴吴,画的就是送别的场面。第三幅《赏月》,是画西施到了吴国,在深宫中望着月亮思念故国的情景,第四幅是《抚琴遥望故土》,画西施坐在花亭旁边弹琴追念生她养她的家乡之态。第五幅是《西施范蠡泛舟五湖》,画的是当年越王打败吴国后,范蠡弃官为士,同西施一同泛舟五湖的情景。最后一幅,画的就是西施亭胜状。游客欲知西施亭的渊源,视画六幅,便知大路。
在亭子外围,凭栏眺望,北能看到城关全貌:蓝天绿山,高楼林立,电线如网,拱桥似虹,层层叠叠,鳞次栉比。东能目及金鸡山、化肥厂、机床厂。要是再向南看,绢纺织厂立即进入视野。凭栏俯视,只见江水粼粼,绿波澹澹,机船往来,,樯楫自闲。若遇和风拂面,好不令人心旷神怡!
迈出事子,向北走二、三步,往下蹬二十六级石阶,便到亭子基下的江边,在这里仰头往上看,只见基砧高峻陡峭,亭亭而立。墓砧上的亭子,大有凌空欲飞之状。真是“玲珑中透壮观,别致中有灵秀”。沿水边再往南走儿步,还能见嶙峋的崖石上写有清人仿照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笔法的“浣纱”两字。
太阳渐渐下山的时候,西施亭就被夕阳的金辉倒映在江面上。这时,江面浮光跃影,晃动不已。呵,这不是西施正在为故乡的巨大变化而翩翩起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