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斯诺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4:45:37
《给名人的一封信》
尊敬的埃德加·斯诺先生:
您好!
我是来自中国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的一名初中生,这个暑假有幸拜读了先生的《红星照耀中国》,徜徉在先生质朴的文字中,无不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带给人的震撼和弥足珍贵。
先生笔下的陕北红区,是我的故乡。
我的父亲每每谈及他的童年,心中总是充满感慨。为了生存,我的爷爷曾带着我的大伯沿路讨饭到内蒙,我的父亲则跟着我的奶奶给生产队里放羊,“穷的揭不开锅”是那一时期陕北的真实写照。父亲为了跳出不毛之地,立志发奋读书,他凭借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离开了黄土高坡来到省城西安求学,他看到了外面不一样的天。
90年代初,在党中央的关怀下,通过能源资源开发,老区陕北终于变了天。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让黄土高原上的人民从此扬眉吐气,陕北的经济飞速发展。陕北的高楼越盖越多,陕北的马路越修越宽,陕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大伯住进了漂亮的小洋楼,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饮水思源,大伯每每感叹如今的好光景时,总不忘嘱咐我:“你们这些后生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好日子哩,要好好念书,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说到动情处,大伯那两颗稍显浑浊的眸子便如榆溪河的水,清冽明亮!父亲每每回到陕北,总喜欢徒步到老宅,那是一孔无人居住的窑洞,破旧的窗棂、腐朽的门板记录了父亲艰涩的童年和逆境中的顽强。如今她仍在岁月的静默中驻守,陕北从贫瘠到繁荣,都被她一一见证。
先生笔下的“西安府”是我的家乡。
妈妈高中毕业后来到西安上大学,妈妈说,那时的公交车除了“大通道”便是“招手停”。西安郊区的马路则是典型的“水泥扬灰路”,即晴天时汽车轰鸣而过卷起漫天尘土,雨天时道路泥泞不堪,行人苦不堪言。时光在“相约98”的歌声中慢慢流淌,如今,“大通道”和“招手停”早已被舒适整洁的绿色新能源汽车所取代,多条地铁线在西安城的地下忙碌穿梭,轻轨也将从我家门口经过。曾经的“水泥扬灰路”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西安的街头巷尾花很红树很绿,干净的地面上没有一片树叶、没有一颗烟头。
先生当年进入西安府时的山依旧层层叠叠危峰兀立,只是旧时的黄土山早已披新戴绿换了新颜。一座干净整洁的山水之城、花园之城在八百里秦川上拔地而起,今日的西安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大大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街小巷上不时见到各种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外国友人,他们无不被这座历史名城吸引着、无不被这座现代化新城震撼着。“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更是赋予了西安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城市新的历史机遇,将西安打造成一座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是新一代西安人矢志不移的追求。
从我的祖辈身上,我感受到淳朴善良;从我的父母身上,我感受到奋发向上;从我的师长身上,我感受到殷切期望;从先生的书中,我感受到祖国在艰难中壮大成长。我将传承善良,拼搏进取,不负期望,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谢您尊敬的埃德加·斯诺先生,您揭露邪恶,反对横暴,扶持正义,捍卫真理,爱好和平,您是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会更加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
您的中国读者:胡广欣
2019年7月28日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是一位美国人,他以记者的身份走访了苏区,写下这本不朽的经典名著。这部名著所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解放而披荆斩棘不懈奋斗的故事。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冲锋陷阵,奋力拼搏,迎难而上的红军精神。他们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犹如一颗璀璨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我们的新中国!
在书中,我们看到: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他们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千难万险的,身后有追兵,头上有敌人的飞机,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这些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胜利完成了。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是伟大的中国梦!?
红军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那个年代,物质生活极其匮乏,但人们的精神缺相当富有!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反思如今这个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喧嚣的社会令有些人的精神匮乏起来,有些人出门开名车,穿着讲名牌,一些官员当官不是为了服务人民,而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利,他们也丢掉了长征精神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如今中国已经崛起,为了实现中华腾飞的中国梦,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让中国立足于这个世界的巅峰!
《红星照耀中国》让我们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深深地感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光辉历程,深刻感悟着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从而擦亮我们心中的信念之灯,点燃我们心中的红色激情,并将自己融入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从而让红色精神在不断传承中获得永生。
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个梦想,既充满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又洋溢着豪迈的“中国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梦开拓的复兴之路,我们要在这条道路上不懈奋斗,不断开创更为光明的民族复兴前景。?
习近平主席对中国梦的阐述,指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走中国道路,就是要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凝聚中国力量。同时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就能够创造出来!
《道为骨,技为表》
斯诺曾在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家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互相对立的位置。而作为两个阵营中的人士又都彼此敌视,甚至不屑于去理解对方的立场。这一现象被称为“斯诺命题”,因此有人寄希望于“打破坚冰”“和而不同”。我认为人文即道,是主心骨,科学即技,是皮肉。科学和人文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只有将两者协调媾和,生活方能与理想更近一步。
科学需要人文导向,一切科学成果所得到的肯定都来源于人文的肯定。
钱学森,一代科学巨匠,用自己的赤字情怀与爱国主义,像一只野鹤一样飞渡人生的苦寒,为中国的原子弹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项技术仿佛是无数只温柔的箭镞,射向岁月,射向水天一色的苍茫,射向整个民族乃至民族的动脉。此所谓“知及之,而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也许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科学技术成果罢了,但与人文情怀结合起来,它原来的光芒便被放大了无数倍,浩浩旰旰,丹彩煌煌。相反日本在中国东北的“731”部队进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他们的科学家难道没有夜以继日地埋头苦索吗?他们的技术含量难道不高吗?他们的成果难道不显著吗?但无人肯定他们的科学成果,因为他们所进行的试验完全与人文相悖。尼采说:“心中充满爱时,刹那便是永恒”,科学在它前行的路上,需要爱,需要人文导向,更需要得到人文的肯定。只有这样,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科学需要人文承载,一切科学成果的传播都必须借助人文的力量。
夏敬蕖在他的小说《野叟曝言》中用大量笔墨记载了数学知识,在老少妇孺传阅的过程中,数学知识也就得到了普及。然而这仅是沧海一粟,整个中国古代的书籍上大都记载类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有关仁义道德的篇章,却极少涉及科学技术,以至于中国到了15世纪后,在科学技术方面退出历史舞台。因为没有人知晓某种技术的发明,也就不存在科学技术的普及,更不可能存在大规模的发展应用。相反,因为《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哲理》的普及,近代物理学迎来了新纪元;因为相对论的流行,一系列相应的高端科技得以发展;因为《时光简史》的不同凡响,人们将视野投向了整个浩渺无边的宇宙。你可曾想过因为太多的论文造假或者是学术日渐专业化,失去了其传播价值,也没有发挥人文的重要性,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日益脱轨,导致现在中国社会的科学很难有大突破大飞跃。门采尔曾说:“文字有它独特的承载力”。科学在它披荆斩棘的过程中,需要文字,学要人文做载体。
科学需要人文作动力,一切科学成果的发明都是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科学的发展也许就要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因为我们曾对嫦娥奔月有过期许,现在我们有了“天宫一号”的振翅翱翔;因为我们曾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有过期许,所以随着阿司匹林和青霉素的问世,人均寿命不断升高;因为我们曾经对物质主义有过强烈的期许,机器大生产的时代接踵而至。杰克.凯鲁亚特的小说《在路上》里有这样一段话:“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五彩的路,浪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这是对每一个科学家的提问,“在路上”已经超越了人文本身的含义,它吸引了无数人上路,它已经成为人们对理想期许的符号。科学带着对人文的期许,才能望得更高,走得更远。
尽管叔本华面对生活:“生活是铺满煤炭的环形道路”,但我们以道为骨,以技为表,生活将不是没有终点的圆圈,而是曲折上升的波浪线;尽管徐志摩面对生活:“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但我们以道为骨,以技为表,生活将不是被动适应的,而是我们用双手创造的。
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思在脑,从容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