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拘泥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11 01:09:33
《胶柱鼓瑟的典故》
“胶柱鼓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瑟,是 一种古琴;鼓,是动词,就是敲打。调弦的木栓叫柱 ;柱可以扭动,并且由此调节弦音,如果把柱胶住,固定不动,那就无法调弦,不能弹奏千变万化、丰富多样的曲调了。所以 《释常谈》说:“不见机而守旧规者,谓之胶柱鼓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胶柱鼓瑟”这句话。
那是战国时代,秦国攻伐赵国,赵王任命赵括为大将,指挥全军,抵抗秦兵。这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就很聪明,他把父亲所有的兵书,早已读得烂熟,谈起来头头是道,俨然是个天才的青年军事家。但是他父亲赵奢总说他不 行,认为他毫无作战经验,理论完全脱离实际,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可是赵王竟然任命赵括为大将。这时,他父亲赵奢已经去世。他母亲知道了,立即上书赵王,请求取消任命。蔺相如也不赞成赵括当大将,说道: “赵括徒有虚名,叫他当大将,那真好比胶柱而鼓瑟!他只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书和笔 记,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但是,赵王不听,还是任命这位“纸上谈兵”、“胶柱鼓瑟”的赵括当了大将。结果赵国大吃败仗,赵军损失重大,赵括也送了命。后来赵都邯郸还被秦军包围了一年多,要不是楚、魏等国的援救,说不定要 亡国。
《文子•道德》(撰人失名,或谓系老子弟子)作“胶柱调瑟”,并且说是老子说的,大概可算是这句成语较早的出处了。
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用过去某一时期的旧规定、旧制度,来批判和否定后代的生活方式,那真是好比胶柱鼓瑟了。)
西汉扬雄《法言•先知》说,“以往圣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意思和《文子》的相同。
西汉桓宽《盐铁论•相知》也说:“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
“胶柱鼓瑟”或“胶柱调瑟”亦简作“胶瑟”。南梁沈约《注制旨连珠表》:“守株胶瑟,难与适变。”(“守株”,也是不知应变的意思。)
《也是一堂语文课》
语文,不仅仅拘泥在学校,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是语文的课堂。
这天,难得的出现了冬日阳光,我和妈妈出门去逛街。因为马上快过年了,街道上到处是打促销搞活动的店铺,横幅上用各色彩笔写着醒目的大字:“亏本处理了,买一送一!”“羽绒服统统八折,时不再来!”
就在这时候,我发现了其中一个店铺上写着错别字,因为店员的失误,他们把“清仓处理”的“清”写成了青草的“青”。这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错误,怎么没有人去指出呢?难道这年头,只要意思对得上,其他都无所谓了吗?
想到这儿,我挽着妈妈的手走进这家卖百货的商店,受到了热情款待。我还是委婉地指出了他们的错误。老板听了,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是我们疏忽了,不过,这几天真的太忙了,忙着处理这些存货!”“你们店里的存货很多吗?”“对啊!都不知道该怎么去买,只得随波逐流。”
这时,我突然想起去年我跟着小姨学过几招做生意卖东西的技巧,于是主动请缨为这家店出出主意。首先,我发现了这家店一个很大的问题——把东西都摆在店里,没有让人看到。于是,我帮着把那些好看的服饰和别致的花花绿绿的手套拿出来,摆在外面,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再接再厉,我拿出几张白色的纸张,在上面写着“打促销,所有东西买一送一,免费拍照纪念!”这一招可是充分利用了人们贪图便宜的心里弱点来出击的,果然有效,大家都被吸引了过来。我决定再使出一个杀手锏,举行换购活动:凡是买东西超过50元的顾客,都可以凭小票参加一些有意思的活动,比如织毛衣,写毛笔字,获胜的人可以再进店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么一来,这家百货商店的生意果真好了起来,真是太有挑战了!
谁能说这不是一堂有意思的语文课呢?
《按图索骥的故事》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