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比喻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15 15:30:14
《河东狮吼的成语典故》
【成语】
河东狮吼
【拼音】
hé dōng shī hǒu
【释义】
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出处】
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解释:陈季常也实在可怜,他整夜不睡大谈佛法,忽然听见那河东狮子的吼声,便吓得心都虚了,连扶着的拐杖也掉了。
【近义词】
狮威胜虎 季常之惧 畏妻如虎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苏轼有一个好朋友,名叫陈 慥[zào],字季常,陈季常信佛,自称龙丘先生。他很喜欢请客,宴会时又爱安排歌女唱歌。但他的太太柳氏是个妒忌心很重的人,而且是出了名凶悍的。陈季常宴客时如果有歌女在场,她便会大叫大喊,用拐杖猛敲墙壁,把客人赶走,所以陈季常非常怕她。
有一次,苏东坡去看季常,还没踏进门槛,就听到一声大吼,紧接着一阵拐杖落地的声音,苏东坡被吓得连退三步,楞了一会儿,才赶紧跑进去探个究竟。他进门一瞧,不禁笑了出来,原来,柳氏正竖着眉瞪着眼的骂着陈季常,而陈季常躲在一旁发抖,口里连连称是。于是,苏东坡题了一首诗送给陈季常,那首诗写道: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有谁能像龙丘居士(也就是陈季常)那么有才能呢?谈起佛学、佛法,往往整夜都不睡觉,但是一听到妻子的怒骂声,就吓得连拐杖都离了手,茫茫然不知所措。”
陈季常的夫人柳氏是河东人,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又因为陈慥字季常(电影中就是以这个名字出现的),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有一天,苏东坡邀陈季常春游,柳氏担心他与妓女鬼混,不准他去。陈季常作了保证,如有妓女愿受罚打,柳氏才答应。后来柳氏打听到,果然有妓女陪他们游逛,回来便要打他。陈季常怕挨打,经苦苦哀求,改为在池边罚跪。苏东坡来访,看到陈季常这副样子,认为是男子汉大丈夫的耻辱,用些大道理责怪柳氏,两人争吵起来。
柳氏觉得苏东坡唆使其夫携妓游,又来干涉自己家的事,便把他赶出去了。陈季常为什么这样服管?柳氏在陈季常对她撒谎时,一边哭着一边说出这样一句话:“若还违拗些儿,天吓!我不刎便吊!”原来这是她的法宝,两者相比之下,陈季常只有乖乖地服管了,其实,如按古法,柳氏照为妻之道去做,百依百顺,由陈季常浪荡,恐怕不会有好结果,远不如“妻管严”,要他老老实实做学问去,倒能有所成就。
【造句举例】
你别看老张在外面神气活现的,一回到家听到河东狮吼,马上变成温驯的小猫。
《片石韩陵的成语典故》
【成语】
片石韩陵
【拼音】
piàn shí hán líng
【解释】
比喻少见的好文章。
【出处】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惟有韩陵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其余驴鸣狗吠,聒耳而已。”
释义:只有韩陵山寺碑文还值得一谈,薛道衡、卢思道二人稍有文才,其余不过像驴鸣狗吠杂乱刺耳。
【近义词】
寒山片石 片石韩陵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庾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但他的才华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当他从南朝来到北方时,许多北方的文士都看不起他,认为他的文学水平不够高。
庾信感到很失落,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知道自己的才华是值得肯定的,于是他决定展示自己的实力。他开始创作《枯树赋》,这是一篇以枯树为主题的赋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当庾信完成这篇赋文后,他决定把它拿给那些看不起他的文士看。他们读了这篇赋文后,都被它的美妙所震撼。在这篇赋文中,庾信以枯树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的文笔细腻,思想深邃,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文学才华。
自此之后,那些曾经看不起庾信的文士再也没有敢对他轻视。他们意识到,庾信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文人,他的文学水平非常高。
据说,庾信的这篇《枯树赋》是根据温子升的《韩陵山寺碑》一文创作的。温子升是北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文章以清新自然、文采斐然而著称。庾信非常欣赏温子升的文章,他觉得温子升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都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于是,他在创作《枯树赋》时,参考了温子升的《韩陵山寺碑》一文。
后来,南方人向庾信询问北方的文士水平如何,庾信回答说:“只有韩陵片石的温子升可相提并论。”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认为只有温子升的文学水平可以和他相媲美。这句话也表明了庾信对温子升的极高评价和对其文学才华的肯定。
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人都认为庾信的评价过高了,但也有很多人赞同他的观点。无论如何,这句话都表明了庾信对温子升的尊重和对其文学才华的认可。
【造句举例】
当我第一次读到他的作品,我深感其文笔之精妙,恰似片石韩陵,真是少见的好文章。
她的散文犹如片石韩陵,细腻入微,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下乔入幽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下乔入幽
【拼音】
xià qiáo rù yōu
【释义】
意思为比喻人降职,或者从良好的处境进入恶劣的处境。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解释:我只听说过鸟儿飞出幽暗的山谷迁往高大的树木,没听说过离开高大的树木再飞进幽暗的山谷的。《鲁颂》说过:‘戎狄,要抵抗它;荆楚,要惩罚它。’〔荆楚这样的国家,〕周公还要抗击它,你却向它学,真是变得每况愈下了。”
【近义词】
弃明从暗 下乔迁谷
【反义词】
无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指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成语故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 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在《孟子》中有一篇《孟子·滕文公上》其中写道: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意思是说:我只听说过鸟儿飞出幽暗的山谷迁往高大的树木,没听说过离开高大的树木再飞进幽暗的山谷的。《鲁颂》说过:‘戎狄,要抵抗它;荆楚,要惩罚它。’〔荆楚这样的国家,〕周公还要抗击它,你却向它学,真是变得每况愈下了。”
虽然人们可能会从良好的处境进入恶劣的处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应该放弃追求更好的生活。相反,这个成语鼓励人们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不要被现实所限制,而是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下乔入幽”这个成语中,也体现了这种哲学思想。虽然人们可能会从良好的处境进入恶劣的处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应该放弃追求更好的生活。相反,这个成语鼓励人们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不要被现实所限制,而是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造句举例】
尽管面临困境,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坚信只要努力工作,总有一天能够下乔入幽,走出这个低谷。
在政治生涯中,他曾经一度位高权重,然而因为政治风波的影响,他被迫下乔入幽,离开了权力的中心。
《水菜不交的成语典故》
【成语】
水菜不交
【拼音】
shuǐ cài bù jiāo
【释义】
比喻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旧时指官吏清廉。同“水米无干”。
【出处】
《八琼室金石补正·北周强独乐文帝庙造像碑》:“在任清俭,与民水菜不交。”
解释:在任时期为官清廉,与百姓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
【近义词】
水火无交 水米无干
【反义词】
贪污腐化 贪赃枉法
【成语故事】
南朝梁时期,有一位名叫何远的官员,他以清廉自律闻名于世。何远出身寒微,但自幼勤奋好学,为人正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被朝廷任命为地方太守。尽管身居高位,何远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从不贪图富贵。
何远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当地的官场风气。他发现,许多官员利用职权之便,向百姓索取财物,甚至与富商勾结,从中牟利。何远对此深感痛心,决心以身作则,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一天,何远正在府中处理公务,忽然有一位下属前来拜访。这位下属手中提着一篮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满脸堆笑地说道:“大人,这是小人的一点心意,请您笑纳。”何远看了一眼篮子,淡淡地问道:“这些蔬果是从何而来?”下属连忙回答:“这是小人自家种的,特意送来给大人尝尝鲜。”
何远摇了摇头,正色道:“我与百姓之间,应当如水与菜,互不相干。你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些蔬果我不能收。”下属听了,脸上露出尴尬之色,只好提着篮子悻悻离去。
这件事很快在官场中传开了。许多官员对何远的清廉感到惊讶,也有人暗中嘲笑他不通人情世故。然而,何远并不在意这些议论,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接受任何馈赠。
不久后,当地一位富商为了逃避税收,派人给何远送来了一箱金银财宝。来人低声说道:“大人,只要您能高抬贵手,这些钱财就是您的了。”何远听后,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道:“我何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岂能因私利而枉法?你把这些钱财带回去,告诉你的主人,若再敢行贿,我定当依法严惩!”
来人被何远的威严所震慑,慌忙带着钱财离开了。这件事传开后,当地的贪腐势力大为收敛,百姓对何远更是敬重有加。
何远不仅廉洁自律,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年,当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何远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并亲自组织百姓开渠引水,缓解灾情。他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那些最困难的百姓。
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称赞何远是“清如水,明如镜”的好官。有人甚至想送些礼物表达谢意,但都被何远婉言谢绝。他常说:“我为官一任,本该为民做主,怎能因私利而辜负百姓的信任?”
何远的清廉事迹渐渐传遍了全国,连皇帝也听说了他的美名。皇帝特意召见何远,称赞他是“国之栋梁”,并赐予他丰厚的赏赐。然而,何远却将这些赏赐全部捐给了灾民,自己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何远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并逐渐演变为“水菜无交”这一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官员在经济上清白无私,不与百姓或下属有任何不正当的经济往来。何远的清廉精神,也成为历代官员学习的楷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官清廉、为民请命。
【造句举例】
在官场中,他始终坚持“水菜无交”的原则,从不接受任何贿赂,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这位县长以“水菜无交”为座右铭,多年来廉洁奉公,成为当地官员的楷模。
《枯木朽株的典故》
“枯木朽株”——枯槁的树干、腐朽的树根,比喻不中用的人和东西。
这句成语出自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邹阳原是汉景帝时吴王刘濞〔pì〕的部下,后来投奔梁孝王刘武。在他还没有受到梁孝王器重之前,曾被梁孝王的近臣羊胜、公孙诡所谗毁,因而被捕入狱,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自行表白。书中有这么一段原文: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miǎn〕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抵,轮囷〔jūn〕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只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赢〔léi〕,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极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心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这段话大意是:
我听说过:明月之珠和夜光之璧,都是稀世之宝,但如果你在黑暗之中把它投向过路的人,那么任何人都会拔出剑来,向你怒目而视,为什么?因为事先没有声明,来得突然。而蟠根曲干的树木,虽然古怪离奇,却可以做成皇上的车子,为什么?因为皇上的左右早已看中它了。由此可见,突然而来的,纵使是随珠和璧,也只能惹人怀疑而得不到赏识;如果有人引荐,那么即使是枯木朽株,也可以建立功劳而不被丢弃。如今,没有得志的穷士,虽有唐尧、虞舜的能力、伊尹〔yǐn〕管仲的辩才,龙逢、比干的忠心,只因素来没人预先推荐,即使他要想尽忠于当世的君王,而君王对他也难免要拔出剑来,怒目而视。这样,就使不得志的穷士没有机会像枯木朽株那样尽其效用了。
邹阳在这段话里,自比随珠和璧,因为没人推荐,反而不如枯木朽株之被重用。他把“枯木朽株”比喻羊胜等平庸之辈。
汉司马相如劝汉武帝不要过分喜好打猎的《谏猎疏》中,也有“枯木朽株”一语。
“枯木朽株”或作“枯株朽木”,比喻无德无能的人或衰微的力量。也可用以谦虚自比。例如宋陈亮《与吕伯恭正字书》“亮已如枯林朽枝,不应与论此事……”又如《红楼梦》第七回描写贾宝玉初会秦钟时,宝玉自叹不如,自思道:“天下竞有这等的人物!……我虽比他尊贵,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
“枯木朽株”还可以比喻年老体弱的人。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瓜李之嫌的成语典故》
【成语】
瓜李之嫌
【拼音】
guā lǐ zhī xián
【释义】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出处】
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解释: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近义词】
瓜田李下 李下瓜田
【反义词】
光明磊落 坦坦荡荡 胸怀坦荡
【用法】
作宾语;比喻处于嫌疑的境地。
【成语故事】
在唐文宗时期,柳公权是著名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为人忠良耿直,善于给唐文宗谏言献策,深受唐文宗的器重和赏识,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工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
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他是太皇太后的继父。郭宁又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去服侍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非常开心,于是唐文宗就安排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当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后来传到唐文宗那里,于是唐文宗就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为官以来虽然没有什么亮眼的成绩,但是也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不是什么很大的官,几乎没什么影响,这有甚么不妥呢?”
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这有瓜田李下的嫌疑,老百姓字知道郭宁送女儿进宫后就被封了官,他们又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所以君子做人要坦坦荡荡,任何让人容易产生怀疑的事情不能做,让人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不要去。古乐府《君子行》中写道:“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容易误用来形容田园生活。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不做让人误会的事情,也很重要。
【造句举例】
男子汉大丈夫行得正坐得直,处事要光明磊落,无惧瓜田李下之嫌。
这事本与我无关,只因瓜田李下,招惹了许多闲言闲语。
《丹凤朝阳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丹凤朝阳
【拼音】
dān fèng cháo yáng
【释义】
比喻贤才逢明时。
【近义词】
无
【反义词】
怀才不遇 生不逢时
【成语故事】
在先秦时期有一个故事,每当一个时代即将兴盛,凤凰便会出现在世人面前。凤凰并非普通的鸟类,它拥有着绚丽的羽毛和婉转的歌声,更重要的是,它拥有着象征吉祥和繁荣的神秘力量。
这个传说代代相传,人们都深信凤凰的出现是繁荣时代的象征。村里的长老们时常告诫村民们,要善待自然,尊重凤凰,因为凤凰的出现意味着这个时代有着光明的前景。
在村子的最东边,有一片宽阔的高冈,高冈的顶端长着一棵古老的梧桐树。这棵梧桐树虽然老态龙钟,但枝繁叶茂,屹立不倒。每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梧桐树上,阳光与树叶交互辉映,仿佛把整个村子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有一天,村子里的人们惊奇地发现,梧桐树上出现了一只美丽的凤凰。凤凰的羽毛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它的歌声清脆悠扬,给村子带来了无尽的喜悦。
村子里的人们激动不已,他们知道,这个时代终于等来了凤凰的降临。他们相信这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时代。
然而,村子里也有一些人心中不安,他们担心凤凰的出现会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变故。尽管他们知道这个时代是繁荣的,但他们仍然害怕这种繁荣会带来一些未知的灾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子里的繁荣越来越明显。农田里庄稼丰收,村子里的人口也在增加,商业也开始繁荣起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开始相信,这个时代真的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时代。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了村子。这场洪水来势汹汹,仿佛要把整个村子吞噬。村民们惊慌失措,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如此繁荣的时代,还会发生这样的灾难。
就在人们感到绝望的时候,那只凤凰又出现了。它用自己强大的力量抵挡住了洪水,并引导洪水流向了安全的地方。在凤凰的帮助下,村子得以幸存下来。
洪水退去之后,村民们感慨万分。他们终于明白,凤凰的出现并非单纯的吉祥和繁荣的象征,它还预示着这个时代的起伏跌宕。他们开始懂得尊重每一个自然生物,懂得在欣欣向荣的时代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自那以后,村子里的人们对凤凰更加尊敬和感激。他们每年都会在高冈上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以纪念那只拯救了村庄的凤凰。
【造句举例】
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新时代,众多贤才就如同丹凤朝阳般涌现,他们用智慧和才华为社会带来了无尽的可能和希望。
正如梧桐树在朝阳下茁壮成长,贤才在明君的治理下也能够大放异彩。正是这种良好的环境和机制,使得人才能够如丹凤朝阳般不断涌现。
《齐人之福的成语典故》
【成语】
齐人之福
【拼音】
qí rén zhi fú
【释义】
比喻男子同时有妻和妾。齐人原指春秋时齐国人,这里是双关语,指男子拥有妻妾是福气,但妻妾之间也常有争吵发生,因此对于一个娶妻又娶妾的男子,也有讥笑之意。
【出处】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解释: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近义词】
相濡以沫 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 比翼双飞 弯凤和鸣 凤凰相偕 白头相守 琴瑟调和 白头偕老
【反义词】
分道扬镳 背道而驰 各奔前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在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 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造句举例】
古时候并没有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因此男子可以同时拥有多位妻子,享尽“齐人之福”。
在古代,皇帝老子三宫六院,后妃成群,乐此不疲,各类大官小吏亦步亦趋无不求个三妻四妾,尽享齐人之福。
《屋下架屋的成语典故》
【成语】
屋下架屋
【拼音】
wū xià jià wū
【释义】
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
【出处】
北齐·颜之推《谚氏家训·序致》:“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解释: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近义词】
床上安床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有一个叫庾阐的人,字仲初,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他是东晋时期文学家、官员,祖父庾辉,官至安北长史;父庾东,以有勇力、善相扑而闻名。
庾阐好学,九岁时便能写文章。少年时跟从舅家孙氏至江东。庾阐的母亲孙氏跟随庾阐的兄长、时任乐安长史的庾肇,住在项城。永嘉末年,乐安被石勒攻陷,庾阐的母亲被害。庾阐不梳洗,不结婚做官,不食酒肉,接近二十年,乡里人都称赞他。
有一年,庾阐写了一篇名叫《扬都赋》的文章。他在赋中称赞温峤和庾亮说:“温氏树立起道义的准则,庾氏成了人们仰慕的对象。比拟其声音,那就像铜钟的音响那样铿锵;比拟其品德,那就像宝玉一样晶莹发亮。”庾亮听说赋已经写好了,就要求看看,同时希望送给自己。于是庾阐又把其中的“望”字改为“俊”字,把“亮”字改为“润”字等等。
庾仲初把《扬都赋》呈送给庾亮,庾亮出于同宗的情分,大力抬高这篇赋的声价,大为其名价评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意思是说《扬都赋》它可以和《两都赋》、《二京赋》、《三都赋》等名篇比美。从此人人争着传抄,京都建康的纸张也因此涨价了。谢安说:“不能这样写,这是屋上架屋呀,如果写文章处处都模仿别人,就免不了内容贫乏,视野狭窄了。”其实《扬都赋》是一篇十分不错的赋,只是不同的人阅读后有不同的观点而已。
后来,庾阐著有诗赋铭颂共十卷,至唐代时仍流传于世,不过到现在基本都已遗失。庾阐一生著述颇丰,众体皆擅。庾阐共存诗二十一首,他的山水诗在其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诗生动有致,而先于谢灵运山水诗,为山水诗的先驱。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明诗注》中认为“写山水之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丁成泉在《论山水诗诞生》一文中也认为“从现有材料看,山水诗的真正创始人和先驱作者,应该是东晋初年的诗人庾阐”。
【造句举例】
如今一些政府部门机构臃肿,屋下架屋,床上安床,办事手续极为繁琐,而且对待群众的态度极差,的确应该精简。
这篇文章表面看上去辞藻华丽,文笔颇佳,但是结构上却是屋下架屋,主次不分,中心思想混乱,不知道文章重点向表达什么意思。
《解弦更张的典故》
“解弦更张”,比喻改变制度、革新方法,多指政治上的重大改革。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汉武帝曾向董仲 舒征询对于国事的意见,董仲舒在答对中,曾说过这样的话。
董仲舒是汉初名儒,广川(今河北翼县一带)人。对于孔孟学说,极有研究,汉景帝因此封他为“博士”。《史 记》和《汉书》都说他读书非常用功: “下帷讲诵”(放下帘幕,整天埋头在书房里学习),甚至“三年不窥园”(连书房窗外的园圃,都两三年不曾看一看)。形容专心好学、 埋头钻研的一句成语“目不窥园”,就是从他的这个故事而来的。
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曾为“江都相”(江都,在今江苏 扬州一带)。武帝因为董仲舒是著名的学者,对他更是特别尊重,常常请他对施政方针提出建议。董仲舒有一次曾说了 以下的一些话:
今汉继秦之后,……虽欲善治之,无可奈何。…… 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 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这几句话的大意是:汉朝继秦而立,秦朝的旧制度有些已不适用。好比琴上的弦已经陈旧不堪、没法使音调和谐了;必须把它解下来(解弦),重绷新弦(更张),然后才可弹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必须改革,然后才能办好事情。应当换弦而不换,虽然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也弹不出优美的音调来。该当改革而不改,虽然是最贤明的政 治家也办不出令人满意的政绩来。……
“解弦更张”这句成语,就是从他这段话里来的。也叫 “改弦更张”,例如《宋书•乐志》:“琴瑟殊未调,改弦当更张;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矧【shěn】,况且。 )又叫“改弦易张”,例如《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不 能拔进良材,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乱乎? ”还可 以说作“改弦易调”,例如《北史•梁彦光传》:“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也有人把“改弦”和“易辙”连结 而成--句成语,“改弦易辙”。宋王楙〔máo〕《野客丛书• 张杜皆有后》:“使其子孙改弦易辙,务从宽厚,亦足以盖 其父之愆。”易辙,即改道,就是放弃老路、改走新道的意 思。这几句成语的含义基本上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