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有感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8:11:46
《有感于路径依赖初中议论文》
有感于路径依赖初中议论文
美国铁路两条轨道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英尺又8.5英寸,究其原因,真可谓源远流长。原来美国铁路是由英国修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而最早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马车所行的道是由古罗马铺的,而为什么古罗马铺4英尺又8.5英寸宽的路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战马的屁股的宽度,也就是说,今天世界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是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决定了。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滑稽可笑?可事实就是如此,一个先进的国家以先进的技术冲破了科学的界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自始至终也没有改变这4英尺又8.5英寸,以至一些科学家有心设计一种宽度加大的大炮却无力去实验,因为过铁路桥洞时,桥洞的'宽度是按两轨间距设计的,所以无法运送比车还宽的物品到达实验地。
其实如此的“路径规则”时刻存在于你我的周围。就拿高考这条独木桥来说吧,古代科举制度曾造就了多少迂腐的文人啊!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肚子里也只有那么一点可怜的墨水;而范进却在疯疯癫癫之时被左邻右舍视为高攀的阶梯,就连成日将他骂得狗血喷头的岳父也一反常态地用心恭维,或许这就是权势的力量吧。
进入现代,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多年,可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今天,仍然是“三天定终生”,于是家长们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加营养、请家教。而孩子们也不负众望,一个个的鼻子上都压上了学识的象征――眼镜。难道这就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到了21世纪居然还放不下老祖宗的老一套。整日高喊素质教育,可是教出的不过是一些“21世纪新型的孔乙己”。这难道不是所谓的“路径依赖”吗?这比4英尺又8.5英寸更让人感到可悲。
【有感于路径依赖初中议论文】
《有感于“人生时间的开支”》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人这一生中,业余时间往往比工作时间长的多。我们或许20岁以后开始工作,65岁以后退休,每天8小时工作,也不过15年,若是一周五天工作,剩下大约10年左右。在这45年时间了,除去工作,睡觉,剩余时间还有17年,假如我们可以抓住这些时间,努力研究,刻苦钻研,不到65岁,定会有一技之长。
古今中外,成为伟人的比比皆是,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擅长利用业余时间,不轻易让时间从身边溜走,所以最终他们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
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一直在曼彻斯特纱厂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大量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推陈出新,写下诸多著作,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伟大领袖毛主席,他除了工作时间内勤奋努力外,还抓住业余时间的每分每秒,最终写下数百篇不朽诗文,例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而且还在指引着中国革命的成功,以及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建设。
还有诸多的科学家们,利用业余时间取得卓越成就,例如:爱迪生,居里夫人,钱学森……所以,一个要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只是在工作时间努力是不可能有如此的成绩,不会做出如此杰出的贡献,他必须抓住更多时间,才会有能力,有机会做出成绩,取得成就。
时代在飞速发展,新的发明创造日新月异,就拿手机来说,短短几年时间就有多么大的革命性变化。就算是学有所为的人,不努力抓紧业余时间也同样会赶不上时代的变化,更不用说是普通人,所以抓住业余时间,做一个不普通的人吧!
马克思说过:“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距要比家犬与野兽之间的差距小得多。”
在这业余时间里,我们只要努力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就会使自己从‘搬运工’的素质层面提高到‘哲学家’的范畴。记住,成功只源于你自身!
《有感于《我要做个好孩子》》
“熹熹,快来吃饭!都叫你五遍了!”妈妈大喊。那时,我还沉浸在书的海洋中。是哪本书令我如此陶醉呢?没错,就是它——《我要做好孩子》。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金铃的女孩,她活泼可爱,心地善良,可是成绩却马马虎虎,她希望自己变得更优秀,她决心要做一个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她做出了种种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最后,她成为了一位大人们眼中的好孩子。
金铃这样的决心让我想到了自己。在上个学期期中考后的一节课上,大家都满怀期待想要知道自己的成绩,由于我平时成绩还算稳定,所以信心满满,并没有特别在意。但是当老师走进来,不经意地瞟了我一眼后,我的心一下子“呯呯呯”地跳了起来了,完了,我不会考差了吧!
果然,报到我名字时,老师顿时拉下脸来,重重地拍了一下讲台:“孙彦熹,你这次和第一名相差了十二分,要注意了!”面对同学们惊讶的眼神和幸灾乐祸的表情,我红着脸羞愧地走向讲台,那一刻,我暗自决定这样的事情绝不容许再发生!下一次的期末考试我必须要考好!
有了这个决心,我每天都努力复习,一点都不敢松懈。终于到了期末考试时,我认真地看着试卷,一笔一画认真地写着,仔细地检查每一道题目。不出所料,期末考试的成绩在我的预料中,也让我体会到“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
《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对我影响太大了。我觉得是金铃让我学到了学习的窍门:用心、认真、努力地对待每一件事,就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和金铃一起做个好孩子吧!
《他城》
——有感于《大地之灯》
“我以为时光渐稀,便可以忘却一段灼热的往事,其实也明白生活既是一场盛大的艳遇,只不过有人遇到了对的,而有人遇到了错的。”
——题记
1
我们是否都有这样一个渲染已久的梦境?
如在苍茫的雪原上盲目前行,不知目的,亦没有退路。月光冷寂,在哈达一样延展的路途上被黑暗盛情包围,仿佛命运的谶语。便是这样的茫然与恐惧,却只能勾住希望,不停往前:一如坎坷与忍爱的一场盛情难却的邀请。
终于,在如此庞大壮美的的文字面前,我只感到烈酒一般的浓郁苍美与其冰山一角的薄凉。我在这虚拟却真实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里跌宕起伏,随之深陷情感的泥淖中无可自拔,逐渐看清青春的美酒如何浓烈地泼洒出去,又如何在生之流转中浓香散尽,失了原先的甘醇,渐渐化为一滩无色无味的液体。
2
“人若自己选择了善良与知恩,就必有更多的承担与痛苦需要甘愿地面对。”
“卡桑,你一定要有善美的灵魂。
这样,你的灵魂才能在佛的抚度之下,获得永生。”
高原上的女孩只有爷爷和一只狗。她叫卡桑。意为昨天。
昨天或者很久以前,在爷爷的叙述中有遥远但清晰的记忆。风雪肆虐的古道上,阿爸阿妈不忍放弃另一对善美的灵魂,最终一同丢失在皑皑的雪地里。广袤无垠的雪山倾斜着表面平静如昨,仿佛巨大的坟冢般缄默。
“卡桑,你的阿爸阿妈回到了祖先的大地。”“他们长眠在了未尽的路途上——爷爷这样平静地告诉她——因为我们的肉体,只是一朵自生自灭的莲花。”
尔后爷爷的猝然西去,使卡桑成为坚韧敏感的孩子。终于,藏獒晋美也在遭遇雪豹时离开了卡桑。至此她无一亲人,顺受般的活着。直至遇见城市来的一对摄影者。
善良的收养者将卡桑带回城市。而后她开始被迫适应——城市的霓裳包裹下,疲惫不堪的生灵为爱与被爱上演的一幕幕争夺撕咬或者给予奉献。就像适应难受的醉氧症,在头昏与乏力中被污浊过剩的空气同化。
再也没有了广袤的雪山,没有了金色的旗云,没有了牛羊背脊上所驮起的干净天空,没有了湖畔古老的传说,没有了天葬台上撩人的桑烟,没有了熟稔的唱经,没有了爷爷的絮语,没有了晋美厚实炽热的躯体,她甚至快要缺失了安静与独处的习惯。但她是知恩的孩子,再无过多言语,便要比别人多一份忍受与甘愿。她身边的人都是深情而善良的,但“深情即是一桩悲剧,比得以死来句读”。
是谁说,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在这无尽包容却也无情吞纳的城市的繁华一隅,离开高原的善美灵魂逐渐失了对命运的最后一片救赎。
3
“万刃之上
一粒粒移动的光点
起伏着
不停地
把一次次心路
种植在,
无言的苍穹”
朝圣者的路于雪山高原上蜿蜒逡巡,仍何的险峻都只融化在他们额顶紫褐的结痂与其自身对大地的无限崇敬和一步一扣头的亲吻中。高原上看不见时间的行走,他们仿佛年复一年地默默耕耘着一生中的那份苦与悲,在常年累月的苦行中渐渐趋于安宁与淡然,在一片猎猎翻飞的经幡中抵达心中的圣洁。
再无他话。只是看得人心中肃穆。
在一片寂寂老去的岁月里,驰越记忆的废墟,只剩苦行僧的干净脚印。
4
他城是记忆之城。无数的故事都只发生在他城。
只知到了后来,青春成了一片庞大悲壮的残碑断碣,牵扯着两代人的记忆。不论是小兴安岭的莽莽森林还是高原上平静缄默的湖泽,都终将消失在繁盛的即使是大雨后也依然的溽热的夏天,消失在一个个破灭的梦境里;消失在豆大的汗水珠里;消失在高考教室中穿堂而过的风声里;消失在一幅幅画和不可预知的无奈与死亡的消融里;消失在一帧帧时间的胶片上,成为模糊不可窥视的景象。
恋慕与忘却,是我们一生都在无尽重复的事。
在这冗长又仿佛一晃而过的年岁里,我们如沧海一粟般尚且只展示了生之哀愁与单薄。而人的怜悯之心也是裹藏在哀愁之中的。在无尽的不息的变换之中,“永恒只是人们造的慌,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但谁又能真正参透这幻化不止的轮回,在澎湃的世俗潮涌中依旧恋恋不忘,情深依依?
《有感于程砚秋练步》
看了以上这则材料后,我深受感动,程砚秋这种难能可贵的专研精神是位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歌硕和学习的。正是因为他有这样一种刘苦钻研的精神,所以才使得他在艺术界一举成名。也正是因为他的孜孜不倦才使得京剧青衣的台步有创断。结合这则材料我主张我们在从事任何一项活动时都应其备刘苦钻研的精神,全奇心的投入,把自己触入其中,只有这样你才能事有所成。
程砚秋的这一举动不理解的人肴起来似乎很俊,或许会说:“这么认真又何必呢?”其实不然,如果你果真有这种想法的话,那么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你错了。相反,他的这种行为,的这种精神是位得我们提福和学习的。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你才能打起十分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古今中外这样的例予还有很多:例如我国古代优秀的工匠和创造发明家奋斑,他鱿是一个具备钻研精神的人,大家都知道木匠用的据子鱿是他发明创造的,而他发明据子也是由于一个很仍然的机会,而且和他的刘苦钻研是分不开的。有一次他被茅草拉了一个口子,鲜血直流。他心想茅苹怎么会这么厉害呢?他忘了疼痛泉精会神的研究起茅苹来。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发明并创造了据于,且一直延续至今,彼借人所传硕。又知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也正是由于她的刘苦钻研精神,才使得她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致后,仍然勇往直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后终于发现了擂。类似于这样的例于还有很多,但总结他们的成功,其原固只有一个,鱿是他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刘苦钻研。
综上所迷,刻苦钻研精神对事件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做事马虎,对工作不负责的人,往往也是不具备这种精神的人,那么子待他们的当然也只能是失致。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是会彼社会所淘汰的。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尤其不可这样,因为饭如你对所学的课租无一挂一毫的专研精神,那么我想你一定会学无所获的。
总而言之.刻苦钻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精神,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引导我们跨入成功大门的阶梯。
《“班门弄斧”的议论文》
明朝进士梅之焕凭吊李白墓,有感于于墓前文人骚客的题诗,以“鲁班门前弄大斧’之句加以讥讽。于是,“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也就应运而生了。后人通常用来嘲笑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仔细揣摩此语,这种泛谈又不尽然。作为一名求学好进的人,倒应有点“班门弄斧”的精神。
倘若一知半解就自命天下第一、到处卖弄固然不好。但是如果怕人嘲笑弄斧于班门而缩手缩脚也不可取。试想,如果我们的老祖宗们仍蹈祖先刀耕火种之辙,哪还有什么机器、激光、电子计算机?就更谈不上今天的四个现代化了,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历史。没有“班门弄斧”的勇气就不会有提高。不会有发展,也就没有进步了。
“班门弄斧”是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弄斧者”是从“班门”前出的,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弄斧者”又必然超过“门主”,必然要突破一些旧的条条框框。要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首先“门主”应有发展的眼光和提携后人人的高风格,放手让后人去闯,甚至突破自己用血汗换来的经验,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如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后者都是前者发展并培养出来的。倘若“门主”学习武大郎的态度,就不会有后者,就不会起到一个“门主”的积极作用。其次是“弄斧者”要有敢于到‘斑门’去“弄斧”的勇气,同时还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因为“门主”若千年的积累,取得了一些经验,许多未过时的经验还是有用的,应在掌握了“门主”的全部技法以后,善于发现其不足,并改正之。如果浅尝辄止、妄自尊大是弄不好斧的,甚至还会跌跤。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有到班门去弄斧,才能听到名家的真知灼见,才有益于提高。离开“门主”就只有外行的捧场套话了,可以陶醉,但决不可能提高。
你以为确否?
《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
历史事件不会重演,但历史的教训是长存的。
五十年前的今天,宛平城外芦沟桥头的中国守军,奋起抗击挑衅的日军,揭开民族历史悲壮的一页。芦沟桥事件五十年后的今天,外国军队屯兵国门。悲茄战鼓摧沮人心的历史早成过去,宛平人民跟全国人民一样,投身“四化”,用自已的双手建设家园。而今的日本国,虽然迷恋过去“武运”的人还有,但长着个歪脑袋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日本人怀着内疚而又厌恶的心情,回忆起五十年前发动的那场既给邻国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审时度势,历史事件不会重演。
但是历史给我们的教训不能忘却,那段历史的教训是一种启示,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动力。
落后会受欺凌,落后者要听命于人,自鸦片战争起,我们饱受欺侮,外敌撕裂中华神圣的领土,奴役我们的祖辈。落后的教训够沉痛深刻的了。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国土、人民,但是我们仍属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上许多领域还比较落后,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绝对不能只满足于不挨打这起码的状况,我们也不能老是“引进”,老是“拿来”,我们要尽快建成四化强国,实现对全世界作出贡献的宏大目标。
中华民族是统一的民族,中国是统一的国家,历史上国内虽有纷争,但外敌压境的五十年前,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团结抗侮,取得了近代中华民族跟外国侵略者作战的第一次辉煌胜利。取得胜利后四十多年的今天,我们民族面对另一种挑战,科学技术文化上的挑战,要建成真正繁荣富强的中国,同样要请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携手合作,恩怨矛盾是过去的历史,让中华民族腾飞是今日现实的需要。五十年前的形势曾促使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五十年后今天的形势,同样会促使祖国的重新统一。
回忆起五十年前的历史,我们对今天充满着信心。
《有感于逃税人的自豪》
如今,国人对于税收也不陌生,纳税意识正日益增强。但也有例外,富得流油的红歌星时常有逃税之丑闻见诸报端,一些经营者也把逃税当成了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更令人吃惊的是,一些抗税、逃税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当众鼓吹自己如何有本领有能耐逃避了税收。
任何国家政权要生存发展,都需要国家财政,而财政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社会主义税收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地集中社会资金的一种手段,它既具有强制性,又具有无偿性和稳定性。有人认为,税收,同人必然要死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宪法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因此,自觉依法纳税,是公民遵纪守法的当然要求。
这些道理,不一定每个人都明白。比如,有人说,我自己生产、自己经营,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和付出的劳动都是自己的,为什么还要纳税?还有人觉得别人如果逃税,自己纳税,则是吃了亏,等等。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须知,一方面任何生产活动都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下,孤立的鲁滨孙式的生产活动是不可能的,因此,国家对所有经济主体都要征收各种税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如在又五期间,国家各项税收5年合计完成21707.30亿元。这些钱花在哪里?据了解,大都用于重点建设、发展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社会福利等。常言道: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国家没有财力,怎么可能对社会发展增加投资?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无不享受着税收给我们带来的实惠与便利。这样看来,纳税人如抗税逃税,实质是只能享受社会公共福利,享受权利,而不尽社会义务,是对国家利益、国家尊严的严重损害!对于公民来说,这是应当引为耻辱的,有什么可以自豪的呢?
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使税收收人呈现稳定增长的好势头。但是,税收收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仍逐年下降,据有关专家按照国家权威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计算,1986年我国各项税收收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5%; 1988年为16%; 1990年为15.2%; 1992至1995年分别为12.4%,12.3%,11.4%和9.9%,10年之间下降了10.6个百分点,降幅达51%。笔者不厌其烦地引证上述数字只想说明:国人的纳税意识还要增强,我国税收潜力还很大。每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法制观念的社会主义公民,都应当是自觉纳税的公民。
《有感于张家港人》
扫地,谁人谁家不扫?古人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但张家港人的“扫地”,却十分耐人寻味。
据一项随机调查,每天早晨,张家港的50多万人中就有30万人在自觉挥帚除尘。这首先可以透视出,张家港—这座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城市是怎样创造出的。在张家港,讲究现代文明、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良好习惯。而“个人的习惯,对民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一旦形成千百万人的共同习惯”,才使这座城市环境卫生、街道整洁、秩序井然,全市共4万米长的步行街竟然找不到一个烟蒂。它告诉我们: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引导群众、启发群众的自觉性,只要群众形成自觉的“共同习惯”,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张家港30万人自觉“扫地”,也是“张家港精神”的一种折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渗透在张家港人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扫地”表现出的便是张家港人只争朝夕、闻鸡起舞、朝气蓬勃的一种精神状态。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积极的、昂扬的精神,就会有旺盛的斗志,就会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局面。正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张家港精神推动了该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相反,如果精神不振,不思进取,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张家港人“扫地”,更是张家港人从小事做起、真抓实干的一种生动反映。有崇高追求、远大理想的张家港人,是一些脚踏实地、决不拒绝做像“扫地”这样小事的实干者。小中寓大,此言不谬。空言其大,不屑于小,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国古代便有“扫屋”与“扫天下”的故事:东汉人陈蕃,他父亲的朋友见他的房间污秽,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陈蕃意在表明他要扫除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有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批评是中肯的。成就大事亦需要从小事做起,小事不做何以成大事?深明此理,富有进取精神的张家港人,“不以善小而不为”,把“扫地”类小事与干大事业联结起来,扫出了一片璀璨又光艳照人的新天地。
《有感于“不收红包医院”》
一日随便翻书,忽见“大道新闻”一则,不觉思之良久。
有家医院在挂了“一等甲级医院”、“文明单位”、“先进集体”大大小小颜色不同、规格不等的金匾、银牌之后,又挂出一块“不收红包医院”的牌子。有关方面领导“亲自”参加了挂牌仪式,电视台的记者还为此发了新闻。
这让我看不懂了。国家办医院是专给人看病的,救死扶伤乃“白衣天使”之职责。医生看病除了应得的待遇诸如工资、奖金、福利外,加上病人对他的感激和褒奖,这是他工作的全部报偿。所以,在我看来不收红包理所当然,本是顺理成章的事。
红包现象由来已久,以至报纸上曾对能否收红包问题展开过讨论。是耶非耶无意评述。据说挂此牌子是对廉洁的倡导,亦即对病家之告示,云云。再看看那些“质量信得过企业”、“无假冒伪劣产品商店”……是不是也在向每一位“上帝”告示?
如此看来,那些没挂牌子的医院就意味着他们正收受红包,甚至说是允许收受红包呢?一个质量信不过的企业(单位),一个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店,不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存在了吗?
挂出“不收红包医院”这样的招牌,给人以“此地无银”之嫌,实在不可理喻。一些在职业道德规范内的事,做起来却如此之难,甚至视其为“反常”。而我们的新闻媒介竟然大张旗鼓地加以宜传,真得让衣冠楚楚生活得很精致的现代文明人汗颜:难道我们的道德水准退回到了“幼稚期”?
一位西方人曾说过这样的妙语:“当我们在自己眼前放一些东西妨碍我们看见悬崖时,我们就会无忧无虑地在悬崖上奔跑了。”(帕斯卡尔)
让我们接受忠告吧,共同建设良好的公共道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