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高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18 12:49:03
《回禄之灾的典故》
传说,远古时代,古帝颛顼〔zhuān-xū〕高阳氏的后代重黎,在帝喾〔kù〕高辛氏即位以后,当过“火正” (管火的 宫)。因为他能以火光照耀天下,有很大功劳,所以帝喾给他命名为“祝融”。(《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融死 后,他的弟弟吴回继任为“火正”。祝融的儿子陆终也当了火官。他们俩都像祝融一样热烈光明,忠于职守。人们就把 这兄弟、父子三个,奉为火神。(《礼记•月令》孙希旦集 解:“祝融,在地火行之神。”《左传•昭公十八年》社预注: “回禄,火神。”)
“回禄”,是吴回、陆终的合称。不知为什么不称“回陆”或“吴陆”而称“回禄”。而且,也不知为什么,后来人们竟把这两位火神的名字当作了火灾的代称——叫做“回禄之灾”,或者说是“惨遭回陆”。
唐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中,有几句话大意说:“你的家虽然不幸被火烧光了,但是某些人对你的猜疑,倒也从此消除。因为这一下足以证明你原来并没有什么积蓄,你是淸白不污的。‘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这是祝融、回禄帮了你忙啊)! ’ ”
宋朱蒽《答包定之书》中用了“回禄之灾”一语: “近 闻永嘉有回禄之灾,高府(您家)不至惊恐否?”
淸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也曾以“回禄”指火灾:“又四五年,遭回禄,居室财物,尽为煨烬。”
《高阳馄饨》
“娒娒,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馄饨汤,喝眼光,馄饨肉,配白粥,馄饨皮,配番薯,馄饨碗,吃爻倒端转。”馄饨的历史源远流长,今天,我就对馄饨开始了一番“考察”……
早在1500年前,馄饨已经在民间流传。它最早起源于中国北方,因时间变迁,这一北方面食又在南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在温州,具有温州风味的高阳馄饨、长人馄饨远近闻名。今天我有幸来到了一家高阳馄饨店。
“一株毛竹起三间,砌起三间独自担。前面有个烧汤佬,后面有座七平山。”细细品读店内墙壁上印着的这首描绘馄饨担的诗,我似乎看见了一个个走街串巷的馄饨客,挑着大馄饨担,叫卖着馄饨。
高阳馄饨店里的一位和蔼可亲的阿嬷给我们讲解示范,教我们如何包馄饨、煮馄饨,她的动作娴熟、利落。
我看过阿嬷的示范之后,就尝试着先用竹条轻轻地捞起一点点肉,均匀地往四面抹开,然后再用大拇指轻轻地按住那红通通的肉。接着把正方形的馄饨皮的三个角往中间塞,最后把剩下的一角包起来。“耶,一团‘废纸’包好了。”我望着包得犹如一团废纸的馄饨,无奈地笑了笑。
同学们都把自己的杰作送入了阿嬷手中端着的长盘子里,跟着她进入了狭小的厨房。只见厨师把包好的馄饨倒入已经沸腾的开水中,闷上一个大圆锅盖,高温煮十几秒后便打开锅盖了,只见:一个个馄饨犹如仙女穿着长长的纱裙,浮在汤面上,与之前的生馄饨比起来,蓬松多了!
“我要开动了!”我望着面前那一碗直冒白烟的馄饨,心中激动不已:平日里也吃过馄饨,但今天的馄饨却是意义非凡呢!汤面上漂浮着许多油,金黄的蛋丝与暗绿的紫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红榨菜的点缀,一幅美丽的“高阳馄饨图”呈现眼前。喝一口汤,浓郁鲜美,配上紫菜的香味,直浸心脾,香脆的榨菜酸甜可口,真是令我回味无穷。咬一口馄饨,外淡内浓,好似雨后的彩虹。馄饨皮与肉的搭配,真是一次视觉的享受,味觉的盛宴啊!
小小一碗馄饨,看似平凡,却承载了中华上千年的历史,时光流逝也不改变其最原始、最纯粹的滋味。难怪直到现在仍深得无数人的喜爱呢!
【编辑点评】
小小一碗馄饨,平凡而珍贵!作者细致描写,近距离观察,展现馄饨制作的过程。画面感强!语言表现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