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解释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6:04:07
《何必解释》
解释是一个很没有情趣的东西。解释是对于别人来说有时只是没必要的语言,但你的重点是要看,这个人是谁?值不值得你像他解释,或者是说,你觉得你应该不应该向对方解释。
与d争吵是很少的事情,我们俩的感情可以说是,对方心里想着什么,肯定能彼此猜的到。但是有一次,我们之间莫名出现了一次很大的战争。虽然不在面前,只是隔着手机屏,但是已经互相感觉到了彼此的战火。“你回家了没有?”这是d给我说的第一句话,但是准确的的来说这是d的信息中第一百加的信息。这时候的他估计内心早已对我不满,但还是问了我一句回家了没有。这个时候的我并没有理他的一百多条信息,而是只回了他一句话。没有,不想回去,热。然后他就冷冷的给我说了句,那就就在那里好好待着吧!当时的我没有过多的解释给他,我就想何必忙着要去解释呢?这不是很正常吗?放假了去见几个朋友,没去理他的废话。当然对于他来说,是真心真意的给我发的信息,而不是我所说的废话。但是我也不能和别人聊天,拿着手机一直看吧。到了晚上十一点,我都没去理他,我觉得他可以懂我。不会那么小心眼。但是到了十一点他都没理我,知道十二点,他终于发过来消息。问我睡了没有。我怎么可能睡着,他问我有什么像他解释的没有。我就直接给他回复。何必要去解释,有些事情。但是这仅仅是我的想法,也许解释对于他来说,很想听到的。但是我并没有,何必解释呢!我觉得我没错。
但对于一些人来说,解释可以是给对方一个安慰,给对方一个安稳的心,但对于我来说,何必忙着去解释。
《为人子,止于孝》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篆体孝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人们都说中国人是最懂孝敬的民族。从孝感动天的帝王舜,到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无论是皇室家族还是贫民百姓,都不乏孝顺之子。从古代到现代,从公元前到二十一世纪,我们这个民族都传承着孝的美德。百善孝为先也一直作为传统美德被人们赞誉。
如今,当人们再次提起孝时,会想起你对父母所做的一切吗?会想到最美孝心少年们为父母做出的事情吗?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爱你却不求回报,唯一为你付出却从不说后悔的人。谁没有父母?谁没有老去的那一天?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一个人的修养与品德从孝开始。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得了眼疾,需要饮用鹿乳才能进行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每个人的家不同,对孝的理解不同,所做出的行动不同。或许在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孝就是让家里的每一个人开心;而在一个残缺的家庭里,孝便是让年幼的孩子承担起不该他们这个年龄所承担的事务。
或许,孝是自愿,亦是被迫。
最美孝心少年黄凤,一个板车女孩,由于一次意外的摔伤,爸爸高位截瘫,妈妈离婚改嫁,当时年仅6岁的安徽女孩黄凤独自撑起一个家,10年如一日照顾着瘫痪的爸爸和年迈的奶奶。她乐观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家庭的分割没有使她退缩,即使没有了妈妈的帮助,她也能在课间回来给躺在板车上的爸爸翻身。黄风做饭和喂饭的时候喜欢哼唱流行歌曲,爸爸就这样默默地听着来自女儿的歌声,纵使自己躺在病床上,也不让女儿伤心。黄凤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爸爸能够慢慢好起来。“不管多难,我都要好好读书,以后还要带着爸爸读高中,读大学,有爸爸的地方就有家”。
孝不是让你在网络上转载一篇说说表达自己,那样只不过是填补了自己对父母关心的缺失,更不用说,面对自己越来越老的父亲母亲,网络离他们越来越远,而你在网上表达的孝意,何时能够传达到他们耳中。这样一种虚拟的孝心,对他们来说更是虚无缥缈。
所以,趁着你还年轻,你还拥有他们,将你的孝展现。人只有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质。孝从点点滴滴开始,从现在开始!
《百善孝为先》
把“孝”拆开来解释便是孩子背着老子,中华五千年文化推崇的便是一个孝字,不仅仅是挂在嘴边的,更是从行动上做到的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千万经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中早已提出这个观点,可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是多么重要,要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这不仅是伦理道德也是必须肩负的责任。诗三百中写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如若我们每个人都能如所写的一样认识到父母的不易,那么怎可能有所谓的不孝之子?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少行孝的故事?《二十四孝图》中有过扇枕温衾的佳话;也有埋儿葬母的传奇;也有亲尝百草的深爱;更有为了清楚母亲病情甘愿尝粪的担忧与勇气……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仿佛还在眼前,正是由于一颗真挚的行孝之心才使得他们的故事流芳百世,成为不被时间流逝而掩埋的佳话。
当今社会,其实也不缺乏孝顺的孩子,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想必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感动,只是,对于另一个部分人来说,除了感动有更多的触动吗?端着热水给母亲洗脚给母亲讲小鸭子的故事的那个男孩或许早已被许多淡忘,记忆可以被唤醒,但心中的那一份善一分孝是否能被唤醒?拿着母亲的钱给别的女孩买花许下海誓山盟,拿着父亲的钱在KTV里声嘶力竭唱着《父亲》时,是否还会有人想到三月八号是妇女节,你还从未对最爱你的女人说过我爱你送过康乃馨,是否还会意识到父亲不用听无声是情歌他只需要你用坚定的眼神告诉他,你长大了,其实,在这个所有一切都飞速发展的时代,什么都可以紧跟潮流,唯独那一份善念,一份孝心。
“回家是最好的礼物。”一句所有人都听过的广告词,做到真的有那么难吗?向前走的时候也记得回过头看看不再年轻的父母亲,如果可以请搀扶着并肩而前行,别让梦想找不到回家的路,时刻铭记: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
把“孝”拆开来解释便是孩子背着老子,中华五千年文化推崇的便是一个孝字,不仅仅是挂在嘴边的,更是从行动上做到的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千万经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中早已提出这个观点,可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是多么重要,要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这不仅是伦理道德也是必须肩负的责任。诗三百中写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如若我们每个人都能如所写的一样认识到父母的不易,那么怎可能有所谓的不孝之子?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少行孝的故事?《二十四孝图》中有过扇枕温衾的佳话;也有埋儿葬母的传奇;也有亲尝百草的深爱;更有为了清楚母亲病情甘愿尝粪的担忧与勇气……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仿佛还在眼前,正是由于一颗真挚的行孝之心才使得他们的故事流芳百世,成为不被时间流逝而掩埋的佳话。
当今社会,其实也不缺乏孝顺的孩子,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想必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感动,只是,对于另一个部分人来说,除了感动有更多的触动吗?端着热水给母亲洗脚给母亲讲小鸭子的故事的那个男孩或许早已被许多淡忘,记忆可以被唤醒,但心中的那一份善一分孝是否能被唤醒?拿着母亲的钱给别的女孩买花许下海誓山盟,拿着父亲的钱在KTV里声嘶力竭唱着《父亲》时,是否还会有人想到三月八号是妇女节,你还从未对最爱你的女人说过我爱你送过康乃馨,是否还会意识到父亲不用听无声是情歌他只需要你用坚定的眼神告诉他,你长大了,其实,在这个所有一切都飞速发展的时代,什么都可以紧跟潮流,唯独那一份善念,一份孝心。
“回家是最好的礼物。”一句所有人都听过的广告词,做到真的有那么难吗?向前走的时候也记得回过头看看不再年轻的父母亲,如果可以请搀扶着并肩而前行,别让梦想找不到回家的路,时刻铭记:百善孝为先。
《一抔之土的成语故事、意思解释》
汉文帝时,张释之官为“廷尉”(高级司法官。位列九卿之一),人称张廷尉。此人公正廉明,坚持原则,所判罪案,严格依法论处。别人的建议,即使是“皇上圣旨”。若是与法不合,他都不予采取,并且敢于顶回。所以《史记•张释之列传》说:“释之持议平”,“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还说:有一次,文帝坐车出门,过桥时,桥下出来一人,惊了驾车的马。文帝命侍卫把那人逮住,交廷尉治罪。张释之依法判处他罚金四两。文帝认为判得太轻。张释之说:“法,是朝廷制定而与百姓共同遵守的准则,如果随意改动,怎能取信于民?又能教百姓守什么法?”文帝考虑之后,只好同意。
又有一次,有人因偷了高祖庙神位前的玉环而被捕,又交廷尉治罪。按法,这也是有明文规定的,偷盗宗庙器物,罪当弃市(死刑)。张释之就是根据这一条判的。可是文帝大怒,又说判轻了,要加重惩处,必须“满门抄斩,将他全家杀绝”。张释之脱帽磕头,非常诚恳地说:“本案,将罪犯处死就足够了。今天,若因偷盗宗庙的器物而满门抄斩,那么,万一有人取了长陵一抔土,陛下将如何判处他更重的刑罚呢?”文帝当时无话可说,与太后商量之后,又不得不同意了张释之的原判。
“长陵”是髙祖的陵墓,“一抔[póu]土”,意即一捧土。载于《史记》的张释之所说的那句话,原文是:“假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意思是:“假使无知之徒挖了高祖坟上的土,你还有什么更重的刑法呢?”但在封建时代,张释之纵有敢辩敢顶的胆量,也不便对皇帝直说“挖高祖坟”这样的话,所以只能说得委婉一点:“取长陵一抔土。”
“一抔土”,从此成为坟墓的代称(“一小堆土”的意思)。亦作“一抔之土”,或“一抔黄土”。
唐初文学家骆宾王的《讨武曌〔Zhào〕檄〔Xí〕》,是作者为徐敬业起兵声讨武则天而写的一篇檄文。其中有这样一句:“一抔之土未干。”这个“一抔之土”是指唐太宗的陵墓;陵墓上的新土还没有干,喻死者逝世未久。
《陈毅诗词选集》中《登大庾岭》诗。是陈毅在一九三五年赣南游击战争时期所作。有句道:“国贼卖尽一抔土。”这个“一杯土”是指祖坟;作者愤慨地痛斥卖国贼连自己的祖坟都出卖光了。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意思解释》
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人,滑稽多辩,身材矮小,但屡次出使诸侯,未尝受过屈辱。《史记•滑稽列传》说,那时,齐威王荒淫无度,常常通夜饮酒作乐,不理国事。因此局势混乱,附近诸侯多来侵略,国家危在旦夕,而没有人敢进谏。淳于髡知道齐威王爱猜谜语,便说,“我们国内有只大鸟,住在王宫里,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答道,“这鸟吗?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它要么不飞,一飞起来就会冲上天去;要么不鸣,—鸣起来,就会使人大大吃惊)!”齐威王说了这样的话以 后,就开始改变生活作风,并召见了各县长官七十二人,赏了一人,杀了一人;还整顿兵马,加强国防,抵抗侵略.诸侯都畏惧起来,纷纷把侵夺的土地,归还给齐国。
如果有人平时无声无息,忽然做出一件惊人的事,一举而成,就叫“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这句成语,意义和“一鸣惊人”相同。另有一句成语“一举冲霄”,更和“一飞冲天”完全一样。
据说,春秋时的楚庄王,也有过同齐威王类似的故事。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根本不管国家大事,经常出去打猎游玩,在宫里的时候,也只是和妃子们喝酒鬼混,并且不许任何人劝谏,通令全国:“有敢谏者,死!”大夫伍举和苏从,先后冒死入谏,才把楚庄王劝醒,从此励精图治,国势大振。据《史记•楚世家》载,当初伍举谏楚庄王时,也曾说道:“有鸟在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楚庄王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你别说了,我已经知道了!”
这句成语最早的出处,当推《韩非子•喻老》。它的原文是:“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一毛不拔的成语故事、意思解释》
杨子,姓杨名朱,战国时代的魏国人。相传他主张“为我”,反对墨子主张的“兼爱”和儒家的伦理思想。
墨子的弟子禽滑釐[qín-gǔ-xī]为此曾同杨子进行辩论。《列子•杨朱》有一段记载,大意如下:
禽滑釐问杨子:“请从你的身上拔下一根汗毛,捐献出来,为了有利于世界人类,你愿意不愿意?”杨子答道:“一根汗毛也不可能有利于世界人类呀!”禽滑釐说:“假如可能有利的话呢?”杨子不作声了。
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孟轲,即孟子,也极力抨击杨子的极端为我主义。据《孟子•尽心》载,孟子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取,主张;不为,不愿意干。
“一毛不拔”,后来就作为成语而流传,用以讥讽某些极端吝啬的人或不肯稍稍牺牲一点个人利益的人。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差人道:‘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这样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风!’”
由于“一毛不拔”这句成语,又产生了一句俗语“缺口镊子”。镊子是用来拔除细毛的一种工具,缺了口的镊子,当然难于拔下一毛了。宋朝苏东坡在给他朋友陈季常的一封信里,用过这句俗语,他写道:“乡谚有云‘缺口镊子’,君知之乎?”接着并加注释:“缺口镊子,取一毛不拔,恐未尝闻,故及。”
《一决雌雄的成语故事、意思解释》
雄,借喻为高强者;雌,借喻为柔弱者。“雌雄”或“雄雌”,引申为胜负和高下。
《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Pí〕(疲)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我宁斗智,不能斗力。’”
这是楚汉战争末期的亊。 那时,两军相持,长期不决。双方从军作战的壮丁都非常艰苦,参加运粮的老弱也都疲惫不堪。楚霸王项羽便向汉王刘邦提出:“天下扰攘不安已经多年,其实只不过是为了我们两人罢了。我愿意同你单独拼一下,定个髙低胜败,别再让 天下百姓老老少少都为我们两人白白吃苦了!”汉王含笑拒绝,答道: “我宁愿和你斗智,不能和你斗力。”
这里,项羽所说的“决雌雄”,即后来的成语“一决雌雄”或“决一雌雄”,就是决一胜负、比个髙下的意思。
《元曲选》元人高文秀的《谇范叔》作“决雌雄”。谇〔suì〕,责骂;范叔,即范雎〔jū〕。杂剧《谇范叔》,又名《须贾〔gǔ〕谇范雎》。
此剧开头写魏国中大夫须贾,奉命出使齐国,交涉领回在齐为质的魏公子申。须贾自知没有口才,便请范雎随行。范雎倒颇自信,临行唱道,离魏国,到临淄〔Zī〕,凭喉舌,决雄雎,……管成就这公事。”(临淄,齐都,在今山东淄博市)
不过,作为成语,一般都作“一决雌雄”,没有人说作“一决雄雌”的。
《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袁绍被曹操以“十面埋伏”之计,杀得大败奔逃。“绍口吐鲜血不止,叹曰:‘吾自历战数十场,不怠今日狼狈至此!此天丧吾也!汝等各回本州,誓与曹贼一决雌雄!’”
《剜肉补疮的成语故事、意思解释》
“剜〔wān〕肉医疮”(剜,用刀挖去),比喻只图忍痛抢救眼前的急难、而不顾将要产生怎样的后果。
这句成语出自唐代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诗。诗人在这首诗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悲惨生活,并且向统治阶级提出抗议,为人民申诉不平。原诗是五言八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二月里还没有孵蚕,就把新丝预卖了;五月里还刚插秧,却又不得不预粜新谷了(粜,就是出卖粮食)。为了救急(医眼前疮),只好忍痛将尚未收获的丝和谷低价估卖(剜心头肉),而顾不得以后的日子将怎么过了。
以后的日子怎么过?除了逃亡还有什么别的路可走!诗人的后四句说:希望君王的心肠,化作明灯,这盏明灯,不要只照耀豪华的宴会,而也要去照一照逃荒者遗留下的那些空屋。诗人希望封建统治者能够正视农民的苦难,给予关怀照顾。当然这只是一种幻想而已。“剜肉医疮”亦作“挖肉补疮”、“剜肉补疮”或“补疮剜肉”。
宋朱熹《乞蠲减星子县第二状》:“必从其说,则势无从出,不过剜肉补疮,以欺天罔人。”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四回:“为他做青毛边道袍、毛边裤、毡衫、换人参,南京往返盘费,都是掘地讨天,补疮剜肉。”
《一顾之荣的成语故事、意思解释》
春秋时秦人孙阳,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相马专家,人们都称他为伯乐(因为神话中说,天上有管天马的星,叫做“伯乐”)。
《战国策•楚策》载:有一次,伯乐路过虞坂(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看见一匹拉着盐车的马。这马真是一匹良骥,可惜不但已经老了,而且被盐车主人折磨得简直不成样子。伯乐觉得它太委屈了,赶快下车迎了上去。那马一见伯乐,长啸悲鸣,好像向知音诉苦一般。伯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它的身上,一边抚摩着它,一边不由得掉下泪来。
《战国策•燕策》载:又有一次,有一个卖马的人,牵了一匹马,三次出现在市上,没有一个人理他。正巧伯乐经过,见了这匹马,特地在马的周围转圈看了看,临去又回头 望了望。于是这匹马立刻被市上所有的人重视起来,售价一 下子增了十倍。
《春秋后语》也有类似这样的故事。这就叫做“伯乐一顾而马价增”。成语“价增一顾”或“一顾价增”,也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后来人们都借它来比喻因被名人赏识而地位骤然提髙。因贵客光临而引以为荣,也有人说是“一顾之荣”。
还有一句成语“冀北空群”,其来历也和伯乐有关。古时称冀北为产马之地,例如晋代束晳〔xī〕的《广农议》说:
“……马之所生,实在冀北。”《齐书•王融传》也说:“秦西、冀北,实多骏骥。”所以唐朝韩愈《送温处士赴河 阳军序》说:“伯乐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因为伯乐善于相马,他一发现良马,必定取走;所以,伯乐如果 经过一趟冀北,那里马群中的良马就会被取之一空。韩愈的这篇文章,是欢送温处士应大夫乌公的聘请赴河阳就任军职时写的,他在文章中,以良马比喻优秀的人才温处士,以伯乐比喻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的乌公。从此,形容人才全被招致,没有遗漏、埋没,就叫“冀北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