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贬义词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9-09 16:19:18
《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三教哪九流,是贬义词吗?成语故事》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北史•周高祖纪》载: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识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者流。《汉书•艺文志》列述了以上九家者流,连同小说家者流,总称为“诸子十家”。并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后以“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亦泛称旧社会江湖上各色人物和各种行业的人(多含贬义)。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九回:“原来董平心灵机巧,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品竹调弦,无有不会,山东、河北皆号他为‘风流双枪将’。”又第七十一回,梁山泊“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
“三教九流”亦称“九流三教”。
《畏首畏尾的意思、近义词、反义词,畏首畏尾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畏首畏尾
wèi shǒu wèi wěi
成语简拼
wsww
成语意思
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成语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成语例子
妹子平日但凡遇见吃酒行令,最是高兴,从不畏首畏尾。(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近义词
瞻前顾后 左顾右盼
反义词
无所畏惧 当机立断
繁体写法
畏首畏尾
感情色彩
贬义词
语法用法
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正音
首,不能读作“sǒu”。
成语辩形
畏,不能写作“为”。
成语辨析
畏首畏尾和“瞻前顾后”;都有“顾虑重重”的意思。但畏首畏尾重在胆小怕事;“瞻前顾后”重在犹豫不定;并可用来形容考虑周密;办事谨慎。
英语翻译
be overcautious
成语谜面
不怕中间
成语故事
晋灵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hù)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晋国,给执政大夫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说,郑穆公即位以来和晋国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对楚国强大的压力,也从来不敢对晋国三心二意。信中还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接着用强硬的口气说:古人有言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死不择音(鹿到临死前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它就会像人一样恭顺……信中接着说:如果大国待之非礼,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哪儿还能顾得上有所选择?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敝国的士兵严阵以待。今后,到底该怎么办,就听恁您的命令吧。赵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劝晋灵公收回拒绝郑穆公参加会盟的成命。这段故事产生了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个成语。
首字为“畏”的成语
畏影而走 畏难苟安 畏影恶迹
畏影避迹 畏威怀德 畏头畏尾
畏口慎事 畏天悯人 畏天知命
二字为“首”的成语
悬首吴阙 昂首望天 俯首弭耳
搔首踟蹰 矫首昂视 七首八脚
白首之心 搔首弄姿 牛首阿旁
三字为“畏”的成语
严师畏友 讳兵畏刑 民不畏死
无所畏惮 畏头畏尾 无所畏惧
怀德畏威 忧谗畏讥 视为畏途
尾字为“尾”的成语
龙头蛇尾 春冰虎尾 流离琐尾
少头缺尾 年头月尾 彻首彻尾
银钩虿尾 雄鸡断尾 掐头去尾
《同字》成语接龙
畏首畏尾 尾生丧身 身外之物
物阜民康 康哉之歌 歌声绕梁
梁孟相敬 敬布腹心 心虔志诚
诚恐诚惶 惶恐不安 安闲自在
在此存照 照本宣科 科头赤足
足高气扬 扬扬得意 意扰心烦
烦言碎辞 辞不达义 义海恩山
山阴夜雪 雪虐风饕 饕餮之徒
徒讬空言 言不践行 行乎富贵
贵人眼高 高官重禄 禄无常家
《同音》成语接龙
畏首畏尾 畏头畏尾 为时尚早
凿凿可据 拒人千里 力学不倦
娟好静秀 朽棘不雕 调和阴阳
羊裘垂钓 吊胆惊心 信嘴胡说
烁石流金 谨谢不敏 民胞物与
愚不可及 疾病相扶 福齐南山
扇枕温被 卑不足道 倒执手版
半亩方塘 堂高级远 援古证今
进贤退奸 见经识经 惊师动众
重足累息 析辩诡辞 慈乌返哺
《罄竹难书的主人公是谁?罄竹难书的故事和意思》
罄竹难书,成语,贬义词,拼音:qìngzhúnánshū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故事源自隋唐宇文化及,李密,瞿让,隋炀帝。
成语出处和典故
“罄竹难书”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乱国所生之物,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也。”《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本意都是“事端繁多,书不胜书”。
很多人只知道《新唐书·李密传》:“隋时李密移檄郡县,数炀帝十罪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罄竹难书”解为“事端繁多,数不胜数”。
故事介绍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合约,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写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知命为五十岁),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戒瘾》
瘾,一个贬义词,多指不好的习惯久而久之,而成为一种行为。也可以理解为“隐藏的病”但也不一定,也许会有一些好的“瘾”,比如读书,学习••••••
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存在从前的“瘾君子”了,瘾这种病也逐渐被人类所认识,逐渐出现了心理强迫症等一系列新名词,要想治疗,只能强忍着。古时候为了让人戒烟把人绑在床上,那些瘾君子们很痛苦,在现在,药物治疗替代了强迫治疗使患者轻松了些。
我有一次,路过一片空地,以前经常先绕着空地走一圈在回家,那天因为有事想直接走回家,结果不知怎么了,怎么都迈不开脚,心里总是想往那个空地走。好像哪里有个吸铁石,把我往那里吸一样。我一心想赶紧回家,一使劲摆脱了那些外界力量,径直往前走,在马上就要经过空地时,脚步却又一次停下了。回头看看空地,脑子里突然冒出来很多想法。就去那走一圈又能怎么样?反正又耽误不了多少时间,说不定那里藏着钱呢,••••••
终于,在自己的“说服”下我还是去那走了一圈才回的家。这可能并不能算是“瘾”,但心里一有这想法,就会感觉一种压迫感,好像一个人给他下的死命令一样。如果不去做,身体就会像火烤的一样,但是只要强忍着过去了。就会没事,以后也不会在这样,所以才有古时候的强制戒烟。
曾经有一部电影,写的就是一个有着“规范瘾”的人,这个人总是走在地板砖的中间,不准踩到地板与地板之间的夹缝中。从刚会走路时就这样,坐在凳子上也要将脚放在地板中间。久而久之当他成人后。心里产生了一种暗示,如果不踏进自己想好的地板砖里,自己就会被分尸。于是他找到了心理医生,医生将他催眠后,让他设想一条道路,让他慢慢走这时他的脚踩到了地板砖的夹缝,在电影里,他的脚被切成了两半,而医生却告诉他让他跑,于是,这个人每跑一步身上就会被切开,就这样,他跑完了全程,但当他站在街尾时,身上全都复原了,一点伤也没有。
电影时长十分钟,但告诉我们有些瘾只要意志坚定,就一定能克服。当然,一旦有了“瘾”,也并非是件坏事,因为他可以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有了坚定地意志力,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
《“痴心妄想”新解》
痴心妄想,历来是贬义词,常被用来讽刺某些人。自沽就有“猴子捞月亮”、u蛤蟆想吃天鹅肉,等同义语,使“痴心妄想者”永无翻身之日。但难道“痴心妄想,果真不能用于褒奖吗?一 历史的长河一泻千里,在这条大河中涌现过一批又一批的风流人物,其中“痴心妄想者”也不乏其人。众所周知,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其实,苹果从来就是往下落的,·只是人们都熟视无睹。然而就有这样一个妄想者—牛顿,·提出了一个新奇的问题:“为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飞?,在他之前不曾有人想过,.只有他抱着对真理执着—也就是痴心—追求的信念,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解释了这普通的现象。
假若牛顿不敢妄想,没有热爱科学的痴心,那么或许今天人们还不知道原来地球是有引力的,原来地球上的一切都是被吸引的! 牛顿的成功,也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一条“成功定理”: 妄想十痴心=成功了一半。这就是说,敢于妄想,并有痴心,将会带你走向成功之路。 当代中国也出现了这样一位伟大的痴心妄想者,他发现了陈氏定律,为中国人在世界科学史上画了深深的一笔,这就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少年立志于科学研究,妄想摘下数学王冠上那最大最耀眼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他痴心地不懈地努力,把整个身心投入了他热爱的数学世界,人的嘲笑、讽刺则全然不顾。
这又是一个痴心妄想者走出泊勺成功之路。 还有布鲁诺、伽利略、哈雷等许多料学家,他们都是痴心于科学研究,把“妄想”的目标作为始终如一的目标去追求,付出全副身心,才揭示出了大自然的种种奥秘。妄想 +痴心=已成功了一半,两者缺一不可。发明蒸气机的瓦特虽然曾厂度非常聪明,时时有着异乎常人的想法,可是当他成功了一次,便沉溺于胜利的喜悦中,不再进取,于是年复一年,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再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了。可见痴心与妄想,在科学上是多么重要啊1 历史为我们重新解释了‘痴心妄想”:痴心,就是把全副精力投入工作中,废寝忘食,如醉如痴,妄想,就是敢于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在我们的生活中,痴心妄想的成功定理照常适用,这便是抓住一切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掌握生活的风帆, 向确定的目标奋进。当我们把自己的“妄想”建立在.痴心”上,必然会有好的结果。
《见异思迁的力量》
见异思迁的力量?见异思迁是个贬义词,能有什么力量?不少人这样认为。
“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到了一山看另一山高。”这就是见异思迁的本意。然而,君不知,现代国家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都需要见思迁,都离不开见异思迁的力量。
列宁说:“真正的共产主义,就是苏联的政治体系,加上美国的经济,加上普鲁士的军事力量……”一个国家如果闭门造车,不肯向别人学习,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个“世外桃源”,那么它必定落后于人,遭人痛打。封建时期闭关锁国的中国不是个极好的例子吗?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开放的小渔村变为高楼耸立的城市,不正是见异思迁的功劳吗?
南昌经济比较落后,不少工厂由于种种原因,工人下岗,工厂倒闭,惟独南昌卷烟厂在风风雨雨中走了过来,不但没有亏损,反而盈利逐年增多。厂长的解释就是“有什么好技术,只要对我们有利,就花重金买下。”这不也是见异思迁力量的表现吗?
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尝试了三千多种材料制作灯丝,进行了二万多次试验,连人的毛发也没漏掉。用竹丝试验时,竟连续亮了近2个小时。本来可以结束了,他却不以为然,最终用钨丝代替了竹丝。这不也是见异思迁的力量吗?
中国就要“入世”了,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个人,只有见异思迁,才能有所成就;公司、工厂只有见异思迁,才能不至于“关门大吉”;我们的祖国也只有见异思迁,才能更加强盛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