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焦裕禄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9:35:33
《观《焦裕禄》有感记叙文650字》
原谅我在这篇随笔上取了一个如此俗气的名字,但我在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奉献”。奉献什么?奉献了健康、精力、生命,一切。
他是焦裕禄,只是一个普通的书记。他被调到一个被干旱困扰的小镇上,他花了半辈子的时间投入在小镇的改造上,一心为了百姓。他因为那些吃不饱饭,饥饿的孩子们送去食物,他看见那些受苦的人们会着急。最后,由于一天又一天的操劳、熬夜,焦裕禄的身体终于抗不住了,病倒了。
整部电影中,总能看见他奔波的身影;看见他为了工作强忍着病痛;看见他用全家的饭钱去救治别人家的小孩;看见他在工作台边越来越瘦弱......
最后,他病逝。葬在黄土之中,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因他的逝去而痛苦——他是真正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谁会做到像他这样,全身心投入在人民之中,投入在无私的奉献之中?
于是我记住了他,奉献的人。我又想,如果是我,我能做什么?我不敢说是或不是,因为我无法想象在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地方我是否还会全心关照着人民,去想着人民,去想着别人。也许除了焦裕禄,没几个人能做到。
还有谁会在献?现在,在人们只为自己今后,下一代的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断奔波的时候,还有谁会在奉献?还有谁会为他人的生活奉献自己?尽管不会冷言冷语,但对于那些受苦受难的人谁都会不管不顾,冷眼相待,那些去帮助的人都会称为“圣母心”“爱心泛滥”。在所有人冰冷着心的时候,谁有资格嘲笑自愿的奉献者。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献并不是代表着吃亏,帮助的是别人,升华的是自己的灵魂。万事都是一个轮回,你做的好事越多,帮助的人越多,那些被帮助的人在你危难的时候总会对你伸出援手。
奉献的人,焦裕禄。奉献精力,奉献健康,奉献生命,奉献一切的人。他逝去,却依旧活着----他或者漫漫黄沙之下,活在棵棵绿树之下;活在人们的眼中,活在我们的心中。
《看了《焦裕禄》》
以前,我每餐吃剩的饭粟,总是顺手倒进水沟里、倒在沙土、草地上·“…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爸爸妈妈教育我,我还不以为然地答个怪腔怪调:“现在嘛,粮食过了关,家中年年有余粮,珍惜不珍惜粮食没关系。”影片《焦裕禄》对我的触动太大了。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实在感人:这天,孩子嚷着要吃肉。妈妈说,过几天,爸爸发了工资再买。孩子不依,顺手将盘子里的一个窝窝头扔到了地上。
焦书记动气了,抓住孩子在屁股上揍了一巴掌。孩子哭了。姐姐埋怨母亲:“你也是,答应了买肉的,说话不算敬。”焦书记对女儿说:“这不怪你妈妈,是我把买肉的钱给了一位社员看病。”焦书记抱起孩子,抓住时机亲切地对孩子说:“爸爸打了你,错了,爸爸向你检讨。”孩子不哭了。焦书记接着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这粮食来之不易,好多人就连这窝窝头也吃不上,好孩子应该爱惜粮食。”只见焦传记一边嚼起了窝窝头。看到这里,我终于理解了古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教育意义,从此,我便自觉地以“好孩子应该爱惜粮食”这句含语为座右铭,每餐吃得多少就舀多少饭菜。一餐,我不慎掉了几粒饭菜到地上,我便自动地把它拾起来,送到湘缸里。这样一来,周围的人都夸我做得好。我说,我太感谢《焦裕禄》了。
〔简评〕这是一篇很好的观后感。文题是《看了(焦裕禄)”.”·》,之后怎么样?题目的本身就带有启发性,引起读者的恶思与揣浏。小作者在开篇却欲擒故纵,有意遇开大家怒的问题,偏偏介绍起自己以前浪费饭菜而对帮助和教育“怪”态度,这样蓄势,增强了文章的力度。而后才切入正题:“影片《焦裕裸》对我的触动太大了”,而概括了影片中一个动人的情节,焦裕禄的“好孩子应该爱惜旅食”成了他的座右铭。人物的高尚品质,影片的高超技艺,在无声地教育和改变着年径一代。
《观《焦裕禄》有感》
以前,我每餐吃剩的饭菜,总是顺手倒进水沟里、倒在沙土、草地上…‘二 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爸爸妈妈教育我,我还不以为然地答个怪腔怪调:“现在嘛,粮食过了关,家中年年有余粮,珍惜不珍惜粮食没关系。” 影片《焦裕禄》对我的触动太大了。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实在感人:这天,孩子嚷着要吃肉。妈妈说,过几天,爸爸发了工资再买。孩子不依,顺手将盘子里的一个窝窝头扔到了地上。焦书记动气了,抓住孩子在屁股上揍了一巴掌。孩子哭了。
姐姐埋怨母亲:“你也是,答应了买肉的,说话不算数。”焦书记对女儿说:“这不怪你妈妈,是我把买肉的钱给了一位社员看病。”焦书记抱起孩子,抓住时机亲切地对孩子说:“爸爸打了你,错了,爸爸向你检讨。”孩子不哭了。焦书记接着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这粮食来之不易,好多人就连这窝窝头也吃不上,好孩子应该爱惜粮食。”只见焦书记一边嚼起了窝窝头。
看到这里,我终于理解了古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教育意义,从此,我便自觉地以“好孩子应该爱惜粮食”这句言语为座右铭,每餐吃得多少就舀多少饭菜。一餐,我不慎掉了几粒饭菜到地上,我便自动地把它拾起来送到湘缸里。这样一来,周围的人都夸我做得好。我说,我太感谢浮拼育和改变着年较一代。 这确是一篇别具特色的观后息。
《有关《焦裕禄》观后感》
看过就忘不了。
忘不了,他第一天到任,迎接他的不是簇拥着的鲜花,不是经久不息的掌声,不是满面春风的欢颜,不是欣喜若狂的人群。那是一群孩子。一群衣衫槛褛的孩子,一群围着他就不走的孩子,一群讨走了他包里所有的食粮后仍不肯罢休的孩子。兰考人的孩子。“欢迎”他的孩子。
忘不了,他第一天主持会议,他所做的,不是侃侃而谈,不是气宇轩昂,不是决心犹如排山倒海,不是誓言宛若天崩地裂。他把领导们引进了车站的候车室。密密麻麻的人群。纷纷扬扬的大雪。模糊的车轨,喧嚣的站台。火车来了,他被人们推来操去。火车带走的,是他的人民,他的兰考的濒临死亡边缘的人民。
忘不了,多少个夜晚,他缩在屋角沉思;多少个白昼,他奔波在黄河故道;多少家的门槛,他都跨过;多少人的家事,他了如指掌。他说他是人民的儿子,他说他是毛主席派来的。
—他叫焦裕禄,很普通的名字。这是一个在兰考担任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县委书记的名字。这是一个至今让兰考人想起就会涕泪满面的名字。初中时在语文课本中读过这个名字,而日前在银幕上,又强化了这个名字。
他没有豪言,没有壮语,但是,他的话,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
我想到了老诗人减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减老是为鲁迅先生而作此诗的,而鲁迅同时又自谓,“俯首甘为孺子牛”。在《焦裕禄》这部电影中,我找到了“孺子牛”这个词最精当的注释。
如今的兰考,告别了贫瘩,生长出神奇。庄稼汉们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一度荒芜了的土地,变成了绿野平畴,香飘四季。
如今的兰考,告别了萎靡,生长出神奇。当地人民把努力奋斗融进了勤劳的天性,这里不再是荒野荆棘遍地。
如今的兰考,告别了愚昧,生长出神奇。科学的春天,飞机播种,机械作业,昔日戈壁走上了创造的坦途。
而今,人们瞻望着那个在沙滩上凝视的的眼睛。
而今,那个鞠躬尽瘁的操劳的人还在观注着每一分奇迹。
—这就是焦裕禄。在车站用一包兰考土挽留大学生的焦裕禄。在林场像个小学生一样虚心求教的焦裕禄。在雨中带病考察的焦裕禄。在病中还念着兰考麦穗的焦裕禄。
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人。他是36万兰考人心中的“神”。
所以,当一铲又一铲兰考土洒在他的棺木上时,人们撕心裂肺地呼喊,人们悲坳欲绝地痛哭。电影院中,好几次,抽泣成一片。我想:人们不是为电影的表现而动情,震撼人心的是事迹本身。
而我,没有哭,为什么要哭呢?他虽英年早逝,但他千古流芳,他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如果,焦裕禄还活着的话,他会这样告诉我们的,在各自岗位上,好好地努力吧,此有一言当记取:俯首甘为孺子牛!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20多年前,一篇《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轰动了中华大地;20多年后,影片《焦裕禄》的公映,在全国又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情地呼唤着这个伟大的名字,大家都希望涌现出更多的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百姓们渴望焦裕禄式的“父母官”,党和人民渴望焦裕禄的好儿子。而我,作为一名特区的中学生,我要大声疾呼:我们需要焦裕禄式的好家长。
影片《焦裕禄》中的家庭戏虽然不算多,可是它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人民公仆的另一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焦裕禄的最大特点是: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影片中焦裕禄拒吃用特权搞来的大米,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给他的儿女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不能利用职权来搞特殊化。
然而,在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深圳,尽管较少存在利用爸爸的特权来搞紧俏商品的现象,但是那种“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特权思想还是普遍存在的,诸如利用家长的职权,给自己找个好工作、好学校等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在许多青年人眼中,这似乎是司空见惯。倘若这种“特权”思想发展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年青一代固然有责任,但是我们的家长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呢?
焦裕禄的一生是廉洁奉公的一生。当他看到了下级送来的鱼时,尽管孩子们那么想吃,他自己也实在需要补补身子,但他还是做通了孩子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把鱼送了回去,事虽小,孩子们受到教育却是很大的。如今,翻翻特区学生的书包、铅笔盒,里面的涂改液、签字笔、稿纸……哪一个不是来自家长的办公室?某些学生还可能振振有词:“比起他们(家长)用公款吃喝、旅游,这点小东西算得了什么?"的确,对于特区的学生来说,揩父母单位的油水已经习以为常。试想让这样一些充满利己思想的年青人去建设特区的明天,岂不令人担优吗?
影片中的服饰是我们所感到陌生的。不过,按常理推论,县委书记的女儿比别人穿得漂亮些,也是很正常的事。然而焦裕禄的女儿却因穿着太朴素而受到同学们的讥笑。她的穿着何止是朴素,简直就是寒枪!为县委书记的焦裕禄,让女儿穿得好些并不难。可他为什么不那么做呢?影片并未直接回答,不过我们可以看出,艰苦朴素是焦裕禄和孩子们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然而,在特区,不要说穿得朴素,就是稍微落后点潮流,便会感到浑身不自在。穿“名牌”、用“名牌”、吃“名牌”之风,在学生中吹得甚烈。这些“超前消费”的来源何在?成百、成千甚至上万的“钱”意味着什么?在提倡艰苦奋斗的今天,我们的家长是否应付诸行动,为孩子们做个表率呢?
青少年和家长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他们潜移默化地受着家长的影响。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是培养栋梁之材的清洁空气—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永远需要的。为了明天有更多焦裕禄的出现,愿今天能有更多的焦裕禄式的好家长!
《焦裕禄观后感200字》
今天下午看得影片《焦裕禄》令我感触很深。焦裕禄肝痛发作时就用钢笔顶着肝部,坚持工作。如果是我的话早就在地上打滚了。从这点可以看出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事情的一丝不苟。怪不得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当时兰考正遭受严重的打击,人民群众生活十分穷苦。为了改变兰考的贫穷面貌,焦裕禄带领大家与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享年42岁,当时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
《《焦裕禄》观后感》
星期六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反映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同志光辉事迹的故事影片—《焦裕禄》。
焦裕禄同志是六十年代初兰考县委书记。他为了改变兰考的穷困面貌,带领全县人民战风沙,斗严寒,治盐碱,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篇章。
焦裕禄同志生活非常简朴,保持和发扬了我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身为县委书记,仍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穿的是补丁衣,吃的是窝窝头,县里为了照顾他的身体,特供了一点儿大米。他也叫妻子全部送了回去。有一次,他儿子把一个窝窝头扔掉。他就给儿子讲述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并语重心长地说:“这窝头还有人吃不上呢!”看到这里,我心里非常惭愧、内疚,因为我总觉得现在生活好了,浪费一点儿也没有啥,生活中讲求吃穿,有时把大米、白面都浪费掉了。
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中,保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他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没味道。”有一次,他同秘书冒着风沙下乡调查,被风吹下了沙堆,秘书劝他回去听听汇报就行了,可是他执意不肯,因为他知道,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实事求是解决问题。而我们有些同学学习不用功,作风徽惰,遇到问题不愿动脑子、想办法,甚至连作业都懒得做,有的同学还抄别人的作业,焦裕禄这种工作作风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
焦裕禄同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一次基风骤雨中,无数亩玉米被大水淹没。为了挽回这一损失,他带领县委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洪水中抢救庄稼,他忍着病痛,以身作则,夺回了被洪水吞掉的损失。
焦裕禄同志心里时刻装着兰考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在他身卧病床时,还想着兰考县的风沙治理和盐碱治理问题。县里干部来医院看他,他说:“下次来给我带几根麦穗,我想看看盐碱地里结的麦穗。”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崇高的思想。他在生命最后一刻留下的遗言中说:“我死后请把我埋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我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亲眼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就是焦裕禄留给三十六万兰考人民的临终嘱托。他的汗没有白流,心没有白操。三十六万兰考人民继承了他的遗志,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把沙丘变成了绿洲,把盐碱地变为良田。他的遗愿已变为现实。
焦裕禄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和英名将永存。他不但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而且永远激励着我们青少年为祖国繁荣、富强,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