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文心雕龙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5 03:17:49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关于文心雕龙的读后感范文
导语:《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运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认识。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
《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以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进而去体会那种无穷的意境。
再有《乡下人家》一文描写乡下人吃晚饭一段中天高地阔地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那种吃地意境,老师通过描绘引读、加上诗句品读等形式把学生带入到那天高地阔的画面的情境之中,进而唤起对乡下人家庭院晚餐的想象。
二、欣赏音韵之美
读了《声律》一章我理解到,听外在的乐音很容易为力,但听自己的心声很难听得清楚;是因为琴弦的协调可以用手来解决,而内心的情思和语音的关系就显得复杂。其实所有声调,都有平仄之别;音响都有双声迭韵之分。两个双声字给别的字隔开了,念起来就不顺口;两个迭韵字分开在句中两处,念起来就别扭。都用仄声的字,音响发出以后就似乎中断了一样,都用平声地字,声调就会远扬而去,转不过来。因此,总会象井上辘轳的绳子,一上一下,回环往复,念起来才顺口。对读者来说,声音就会在嘴里流转,清脆悦耳,象振动着的玉佩;对听者来说,语句就会在耳里盘桓,络绎不绝,象一连串的珠子。
因此文章的美丑,寄托在吟咏之间;吟咏滋味的浓淡,流露于字句之中;字句气力的强弱,归结于和谐和押韵。使不同声调的字配合得当叫做和谐,使收音相同的字音前后呼应叫做押韵。我们通过吟咏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和谐以及韵律感,从而感悟音韵之美。
如《搭石》一文,体现音韵之美的句子﹍﹍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我们读起来很有韵律感,怎么让学生体会到呢?先是师生分读,前面的(师)---抬起脚来(生);后面的(师)---紧跟上去(生)(并且速度逐渐加快)体会这一抬脚,一落脚,发出踏踏踏踏的声音的和谐。
再让学生加上踏踏的声音再读。组1:前面的抬起脚来,组2:后面的紧跟上去(齐:踏踏)组1:前面的抬起脚来,组2:后面的紧跟上去(齐:踏踏)学生通过朗读,就会感觉到语言很好听,很有节奏感,从而体会韵律之美。
再如《三鲜面》一文,有一句热腾腾一碗面端上桌,色香味俱佳,连形式也分外优美肉丝细,白面长,红虾青葱撒在蛋瓣上,活脱脱像开了一朵金盏菊。长短句式,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和谐、押韵。给人一种韵律的美感。
三、体味情感之美
《情采》篇讲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意思是情采是文章的经,语言是思想的纬。只有经线拉正了,纬线才能织成布帛;只有思想明确了,语言才能通达流畅。
还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都是说作者先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而读者是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由此可见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就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能透过文章的字句感受到作者那起伏的情感。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写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总理简朴的作风,可以设计成:让学生想想宫殿式的房子,原来的主人是谁?里面应该有什么?(应该是大官住、是贵族大臣住、是皇上住应该有古董、珍宝、地毯、字画)可是这些总理的办公室都没有,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什么?(有沙发、地毯、柜子)可是也没有,只有什么?生: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层层深入的地去品读去感悟,去理解总理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动、人格的感化。
《背影》中特写的镜头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的动词,(如:攀、缩、微倾)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尤其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就更显得真挚感人,所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最后,我用《文心雕龙》最后一篇的一句话作结,生也有涯,无涯惟智人的年寿有尽,没有穷尽的只是学识。让我们多读书,积淀自己的文化内涵。
【关于文心雕龙的读后感范文】
《文心雕龙·诠赋读后感》
文心雕龙·诠赋读后感
诠,意为诠释,进入汉代,“赋”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样式,枚、马、扬、王等名家杰作不断,因此第八篇专门对这一体进行了评述。
第一部分讲赋的起。在《诗经》里它是六义之一,铺陈采,绘事写志,但在其他书籍里,它又是与诗不同的另一种体,区别在于它不能像诗一样歌唱。作者认为赋起于《诗》,从楚辞中得到发展,最后通过荀况等大家的实践创作才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的。说实话,本人在学习阶段也常觉得挺混乱的,有些学史上早期并没有把赋单独列成一体,另外还有骚体赋这一说,如果把楚辞和赋视为两种体,那似乎骚体赋归于哪一种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汉时期的具体创作实践,这一时期赋体的作者增多,创作也很兴盛,题材扩大到宫室苑囿,饮宴狩猎,述行序志。体结构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乱。另外还有所谓的小赋,主要写些“草区禽族,庶品杂类”。第三部分则进一步对汉魏各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对赋体的创作原则进行了阐释,“诗赋欲丽”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了。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丽词雅义,符采相生”。他强调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但同时仍放不掉风轨劝诫之旨。他提出赋体的理想标准是“写物图貌,蔚似雕画,风归丽则,辞剪美稗。”
赋体,我读得不太多,阅读感受非常浅薄。《诠赋》提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就具体的篇什说,觉得实践上可能还是有所偏离的吧,感觉打开一篇,大量的名词,几乎有炫耀博识的嫌疑了。马、扬是大家,扬扬散散一大篇,读完能记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动人。个人偏好小赋,纪行序志都很真切。老实说,赋体到了现代,阅读隔阂真的蛮大了,特别是博物类的,好多名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加上为了写得华美,用词都要求雅丽,读起难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镣铐,创作和阅读都不太顺畅。个人觉得要读懂赋,可能有一个关键性的东西遗失在了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那就是音乐性。大部分的.人读赋,最先做的,多数应该是耐着性子看成百个注释。我曾经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阅读体验,以舞配赋,表演者是两只南派改良的新式木偶(“BD”系统,即可动关节人形),配以闵南方言,以小鼓为节,赋的音乐性被最大的发挥出,汉宫的豪丽,宫中丽人的盛妆,真的能在那种氛围中被千年之后的读者感受到。
【文心雕龙·诠赋读后感】
《兴高采烈的故事》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
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释义“兴”,兴趣、兴致。“采”神采、精神。“烈”,热烈。原意是指 文章志趣高尚,文词犀利。现常用来形容兴致,情绪饱满。也用来形 容至现出来的欢乐气氛。
故事 稽康,字皮夜,他是魏晋之间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风度 翩翩,文才超群,当时便有许多人倾慕他。 稽康一生写了不少诗和论文。他在诗中曾一再提到环境的险 恶。“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心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险峨。”这些诗句 对当时的现实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他的论文,则观点鲜明,论点集中,具有根强的论辩力,充满了 对当时社会的揭露和对礼法之士的批判。如他在《养生论》中主张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批判士族中的人过着“声色是耽”的纵欲生 活,尤其对又想长寿又要享乐这类人的心理刻画更是特别精采。他 说,这类人“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所不至矣。在上何得 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那!”稽康就是这 样,把魏晋士大夫那种得失急聚、生死无常所产生的极为贪婪的变 态心理一语破的,刻划得淋漓尽致。
《要勤于思考》
文学是语言艺术乞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刘韶 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级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 文以入情。”文学欣赏是读者从语言文字入手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伴随着想象和联想的深入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是读者获得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的重要条件。同时,文学鉴赏并不是脱离大们社会实戌的“纯艺术”活动,对作品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常常是交互为用的。因此,只有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才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并且在反复实践中,逐渐培养审美观念,获得艺术鉴赏能力。除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加强一般的文化修养外,学一点文学基本知识,掌握文学的特点和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文学主要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对形象的把握是艺术欣赏的核心。但不同的文学样式,又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诗歌主要是意境,小说主要是典型人物,戏剧主要是冲突,等等。从理论知识上加强文学修养,对青年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此外,组织读书报告会、讨论会,交流心得、体会和收获,开展群众性的评论活动,也有助于欣赏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一批青年作家涌向文坛,崭露头角,一大批青年热心于文学创作,应该说,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气象。它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任何事情形成热潮,就容易产生流弊。这当中存在的问题是:个别人出发点不对头,把文学作为出人头地的手段,毫无根底和准备,急于想当作家,不安心本职工作,业与余的矛盾尖锐,为了发稿,或拉关系,或抄袭拼凑,等等。应该引起人们注意。
《曲阜梦仲尼》
到山东日照参加“《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途径曲阜,拜渴孔庙。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怨,祖籍山东,三十多岁梦见自己“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刘鳃醒来,激动不已:孔子这样的大圣人是很不容易见到的,居然托梦给我这个无名小卒!于是下决心以一部文学理论的专著来原孔儒之道。刘舰倘若没有夜梦孔丘,中国文化史上大概就没有了《文心雕龙》这部文论巨著。
一千四百年后,当我在离孔庙只有百米之遥的一家宾馆登记住宿时,暗自思忖:今晚能否梦见孔子?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庙原本是孔子的住宅,鲁哀公改宅为庙,历代扩建,越建越大,直到弄成北京故宫的模样,透着不可一世的帝王之气。这就好比历朝历代的帝王,攀比着给孔子封头衔,堆砌“至”、“大”一类的形容词。孔府则是孔子嫡裔长孙居住的地方。素王的后代,居然也演绎着诸如“妻妾相争”、“废长立庶”一类的皇家悲剧。徘徊于孔庙的庄严与孔府的凝重之间,我深感困惑:这些与孔子本人究竟有多少关系?
游孔林时,下着大雨。占地三千多亩的孔氏陵园,没有多少游人。冒雨而来的游客,在孔子的墓前欺几下傻瓜相机的快门,便匆匆离去。孔子家的东侧是其子孔鲤(字伯鱼)家,正南方则是其孙孔极(字子思)家。导游说,孔子坐北朝南,携子抱孙。孔子也是凡人,也需要天伦之乐。孔子曾对孔鲤说“我子不如你子”;孔鲤回答“你父不如我父”。
导游的描述,还原了一个走下圣坛的孔子。其实,我们在《论语》,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读到的孔子,亦非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即之也温”、“诲人不倦”的师长。孔子的人格构成,既有忧患、执着、人世之质,亦有艺术的、审美的、顺其自然的内涵。现代中国的儒家文化重塑孔子,须将“事功”与“审美”和谐地统一于新世纪的孔子形象之中。
历代帝王尊孔,将其理论体系中的“君臣父子”衍为极致,从而为等级制与官本位寻找理论依据。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首先需要的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亦即将智能教育与人格塑造融为一体的孔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则是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与人格品位。当代国人的种种人格缺陷,其基本病因还是文化素质问题。对于没文化或者文化素质太差的“患者”,任何人格疗救都是没有意义的。
傍晚,到曲阜师范大学瞻仰新落成的孔子塑像。是夜,梦见孔子在一个阶梯教室讲《论语》,临下课时问我们:现在的大学为何不开“论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