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日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09 16:09:47
《日记一则》
午后时光
9月21日 星期日 晴
午后,我和妹妹在家里玩过家家。
我们把五只胖乎乎的小白鹅布偶并排摆在客厅地板上,它们圆滚滚的身子,亮晶晶的眼睛,像是迫不及待要开始上课啦!
妹妹当起了幼儿园老师,用小黑板教小鹅们数数,还有模有样地给表现好的“学生”贴上小红花。我则扮演鹅妈妈,用泡沫砖块搭出小鹅的家,用塑料水杯给小鹅们喂食。突然,妹妹喊:“不好啦,圆圆生病啦!”我们赶紧用纸巾当被子帮小鹅盖上,用玩具听诊器检查,细心照顾它。
最有趣的是“白鹅选美大赛”,我们用珠串套在小鹅脖子上,再各自给小鹅们穿上漂亮的衣服。我们假装是小鹅,替它们比赛唱儿歌,最后选出第一名,贴上小皇冠。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来,照在笑作一团的我们身上,此刻的我们是多么快乐啊!
《日记一则》
9月20日 星期六 阴天
今天我被闹钟惊醒了。我去厕所里洗漱,吃了早餐,就去做昨天老师布置的作业。看着书桌上的金鱼缸,我寻思着: 金鱼对啥事最敏感呢?于是我决定找我的好朋友来做这个实验。
我正要去好朋友家,忽然门铃“咚咚咚,咚咚咚”地响起来,原来是我的朋友小明、小红、小兰和小美来了。
我们就开始做实验。小明说:“我们先使用手电筒照射,看看金鱼是否有反应?”我就从爸爸的房间里面拿来手电筒。我们用手电筒照射金鱼,发现鱼儿平平静静的,一点儿也没有反应。
小红说:“我们高声大叫,用声音吓吓金鱼!”于是,我们就使劲地喊叫,可是金鱼还是没有反应。小兰看了看,又用小棍子敲击着饭桌,让饭桌发出“嘣嘣嘣”的声音,但金鱼还是没有反应。
我们还在想其他办法。小兰灵机一动,他说:“强光和声音都对金鱼没有影响,那敲击金鱼缸又会怎么样?”我们就用棍子轻轻地敲打金鱼缸,这时金鱼们一下子惊慌起来,四处逃窜。我想: 要不是鱼缸装着,金鱼们一定会逃得无影无踪的。
原来金鱼对震动是最敏感的,这就是我的观察日记。
《周末趣事》
周五,老师布置了一篇日记,要写《周末趣事》。我想,终于有机会美美地玩一下了。
周末早上,天公不作美,竟飘起了小雨,雨点“沙沙沙”的打在窗户上,像我的心情。妈妈说:“今天没法出去玩了,不如练会儿古筝吧。”向来还算听话我点点头,跑到古筝前坐下,今天就练四段锦里的《清风弄竹》吧。
我翻开琴谱,看着上面弯弯的音符,仔细地弹了一遍,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想起老师说过:“弹这段要轻,就像风吹过竹林,像月亮洒在地上。”我抬起手指,继续轻轻碰了碰琴弦,哎呀,力气太大了,“咚”的一声,像小石子掉进水里,一点儿也不好听。
这时,雨点敲窗户的声音更清楚了,“滴答——滴答”,绵绵的,暖乎乎的。妈妈说:“要是你的手指也像小雨滴一样轻,会不会就好听了?”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重新坐好,轻轻地,让手指像小蝴蝶一样落在琴弦上。“叮——”清脆的声音飘了过来,真的像风轻轻吹过,我越弹越开心,指尖跟着雨点的节奏动起来,好像真的看见月亮挂在天上,清风绕着古筝转圈圈。
我的琴声也把爸爸吸引了过来,爸爸直夸我说:“弹得真好啊!”我开心地笑了笑。妈妈也跟着附和:“的确是呀,从清风的轻柔弹到流水的灵动,再到竹影的婆娑,最后以干净的泛音结束。的确是一首好听的曲子呀!”
听着爸爸妈妈的表扬,看着窗外滴答的雨,摸着古筝上暖暖的木纹,我觉得这个雨天的弹琴时间比出去玩还好玩呢。
这应该算是周末趣事吧!
《西瓜观察日记总结之有瓜一起吃》
这个学期,老师布置了有趣的西瓜种植作业。我家阳台上结出了五六个圆滚滚的大西瓜,我决定把它们带到班上,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
明天就要开吃瓜大会了,我的西瓜们早已准备就绪。“一号”西瓜体型椭圆饱满,随时准备“贡献”自己的一份甜蜜;“二号”西瓜是这三个中最大的,翠绿油亮得仿佛要滴出水来,它要让全班同学都能尝到这份甜美——据说在日本、韩国,一个西瓜要卖到几百块钱呢,想到这儿,我突然觉得自己特别幸福。
吃瓜大会终于开始了!刀切下去的瞬间,只听“咔”的一声,清脆极了!红彤彤的瓜肉上溢出饱满的汁水,果肉就像晶莹的红宝石,透出一股独特的清甜气息。我还听见同学们的欢笑声,老师们组织大家排成一条长队,都快排到教室外面去了。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吃这东西十分香,但大家一起吃才更香!
轻轻咬下一口瓜,汁水在嘴里喷发而出,宛如清泉般滋润着每一个味蕾。瓜肉清凉可口、入口即化,回味无穷。看到全班同学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心里美滋滋的,早已乐开了花——连西瓜仿佛都变得更甜了。
我也真正意义上明白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用自己亲手种的瓜带给全班快乐,这份成就感,比什么都更让人满足和幸福。
《夏雨》
桌上的西瓜啃了半边,我趴在桌前写着日记,铅笔尖沙沙响在作业本上。
窗外忽然暗了下来,抬头望去,乌云像赶集似地挤满了整个天空,天边传来一阵阵“轰隆隆”的雷声。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雨,豆大的雨点“吧嗒吧嗒”拍打着玻璃窗,风儿在窗外呼呼地吹,雨越下越大,窗外渐渐拉起了一道白茫茫的雨帘。
不知过了多久,雨的脚步慢了下来,阳光又重新钻出云层。这场匆忙而至的雨,像是给整个世界洗了一场澡,窗外的一切都焕然一新。
《日记一则》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晴
快要开学了,爸爸说要去老家看看奶奶。昨天傍晚我和爸妈坐了好久的车,才到奶奶家。刚踏进院门,我就拉爸爸着喊:“爸爸!我要吃奶奶炖的土鸡!”奶奶系着旧围裙,咧嘴笑出满脸褶子:“中!咱院儿里那只花母鸡,今个就给你们炖得烂烂的!”说着就颠颠地去鸡窝抓鸡了。
我从小在几十里外的外婆家长大,总把外婆叫“奶奶”,真到亲奶奶家,还是有点不习惯。奶奶家在山脚下,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我们一年来不了几回,每次来奶奶都要杀只土鸡犒劳我们。
奶奶家的小院热闹极了!黄耳朵小猫“咪咪”总蜷在灶台边,见我盛饭就“喵喵”叫着拿脑袋蹭我裤腿;土狗“大黄”摇着尾巴,拉长舌头,像跟屁虫似的老是在我身边转,还不时追着小鸡满院跑;还有三只咩咩叫的小羊,在羊圈里拿圆溜溜的眼睛瞅我。吃饭时最有趣,咪咪和大黄蹲在桌下,眼睛瞪得像铜铃,只要有饭粒、鸡骨头掉地上,它们就“嗖”地一下抢着吃,跟比赛似的。下午我跟奶奶去山上放羊,奶奶的羊鞭“啪啪”甩两下,羊群就乖乖往坡上走。山里的风呼啦啦地吹,野花在路边晃脑袋,我追着蝴蝶跑来跑去,鞋上沾了泥也不管,心里美得跟开了花似的。
临走时,奶奶悄悄往我口袋塞了个布包,我一摸是钱,赶紧掏出来要还她,奶奶却推我上车,她边推边说:“我的乖孙女,奶奶给你你就拿着!要用心学习!”我知道,那布包里装的不是钱,是奶奶藏在里头的疼爱呀。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望着奶奶家的烟囱越来越小,心里热乎乎的。这儿的土鸡香、小羊萌、山风好玩,还有奶奶的爱,真盼着下次来的日子快点到!
《《穿过地平线》读后感3篇》
第一篇:《地球的“悄悄话”》
提纲
1. 地球的“秘密日记”:李四光爷爷说地层像地球的“年轮”,每层都藏着几亿年的故事
2. 日记里的“大事件”:地层中的贝壳证明这里曾是大海,恐龙化石记录恐龙时代
3. 我的“听地球计划”:收集路边石头、观察雨后泥土,猜测它们的“前世今生”
4. 计划里的小乐趣:给石头贴趣味标签,像建“地球秘密小博物馆”
李四光爷爷的《穿过地平线》太神奇了!他说地球就像个爱写日记的老爷爷,而地层就是地球的“秘密日记”——一层压着一层,有的发红像傍晚的晚霞,有的发黑像深夜的夜空,像用彩笔写满了故事。我读到“地层里藏着贝壳,说明这里以前是大海”时,赶紧跑到小区花坛边,蹲下来挖了挖泥土,果然找到一粒小小的贝壳碎片,摸起来滑滑的,好像还带着大海的湿气。
最让我惊讶的是“喜马拉雅山以前是海洋”。爷爷在书里说,那里发现过鱼化石,就像大海给高山留了张老照片。我趴在地图上找喜马拉雅山,想象几亿年前,一群小鱼在现在的山顶游来游去,突然觉得脚下的土地不是硬邦邦的,而是会变魔术的地球爷爷,悄悄把大海变成了高高的山峰。
我开始执行“听地球计划”:下雨后,我会去看泥土里的小石子,猜它们是不是从很远的山上“跑”来的;课间观察操场边的树,想知道树根扎进的土地里,藏着多少年前的故事。我还把捡来的石头都放进小盒子,给它们贴了有趣的标签——“可能是恐龙踩过的小垫子”“也许是大海寄来的邮票”,盒子里的石头越来越多,像个小小的“地球秘密博物馆”。
老师看到我的石头盒子,笑着说“你快成小地质学家了”。其实我只是跟着李四光爷爷,慢慢听懂地球说的悄悄话而已。现在每次路过路边的石头,我都会停下来多看两眼,好像它们会偷偷告诉我:“我知道一个地球的老故事哦!”
修改建议
1. 增加“验证发现”的细节:比如“我把贝壳碎片带给科学老师看,老师说‘这可能是淡水贝壳,说明这里以前有小河’,我赶紧在标签上改了‘小河的礼物’”
2. 补充“听地球”的新发现:比如“我发现小区墙角的泥土颜色不一样,上层是褐色,下层是黄色,像地球日记换了新的彩笔”
写作建议
1. 用“五感描写”写地球“日记”:摸贝壳的光滑、看地层的颜色、闻泥土的味道,让地理知识有画面感
2. 给“地球秘密”加童趣想象:比如把恐龙化石想成“恐龙留下的明信片”,把地层想成“地球爷爷的作业本”
3. 记录“不懂的问题”:比如“我还不知道石头上的花纹是怎么来的,把问题写在笔记本上,打算下次问爸爸”
第二篇:《跟着李四光爷爷“找石头”》
提纲
1. 石头里的“大学问”:火山岩带小孔、鹅卵石是圆的,不同石头有不同“来头”
2. 我的“石头收集册”:给每块石头做“身份证”,记录发现地点和特点
3. 收集里的小趣事:给鹅卵石画眼睛、和妹妹争论石头的故事
4. 发现的小惊喜:石头上的波浪纹,藏着古代海水的痕迹
李四光爷爷在《穿过地平线》里说,石头不是普通的硬块,是地球派来的“小信使”,每个“信使”都带着地球的秘密。他说火山岩身上有好多小孔,是因为岩浆里的气泡跑掉了,像妈妈烤面包时烤出的小洞;鹅卵石圆圆的,是被河水“按摩”了好多年,把棱角都磨平了。我读得特别着迷,第二天就拉着爸爸去河边找石头。
在河边,我果然捡到了一块光溜溜的鹅卵石,握在手里像个小鸡蛋,摸起来滑滑的,和妈妈戴的鹅卵石手链一模一样。我还在山脚找到一块带小孔的石头,凑近闻了闻,好像能闻到淡淡的土腥味,爸爸说“这可能就是火山岩”,我赶紧把它装进口袋,像捡到了宝贝。
回家后,我做了本“石头收集册”,给每块石头都做了“身份证”:火山岩的“身份证”上画了小火山,写着“来自火山的礼物,身上有气泡小孔”;鹅卵石的“身份证”画了小河,写着“被河水按摩过的石头,摸起来软软的(其实是光滑)”。我还在鹅卵石上画了双圆眼睛,对着它说“你被河水按摩时疼不疼呀”,妹妹看到了,笑着说“姐姐对石头说话真傻”,可我觉得,石头一定能听懂我的话。
最让我激动的是上周,我在公园捡到一块带波浪纹的石头,纹路弯弯曲曲的,像小河里的水波。我赶紧跑去告诉爸爸,爸爸蹲下来看了半天,说“这可能是古代海水冲刷的痕迹,这块石头以前可能在海边呢”。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这块石头的故事——它是不是见过小鱼游过?是不是听过海浪的声音?
现在我的“石头收集册”越来越厚,每次翻开都像在和地球的“小信使”聊天。李四光爷爷说得真对,只要认真看,石头里藏着好多大学问呢!
修改建议
1. 增加“石头对比”的细节:比如“我把火山岩和鹅卵石放在一起,火山岩硬邦邦的,鹅卵石软软的(触感),它们的‘经历’完全不一样”
2. 补充“分享发现”的情节:比如“我把波浪纹石头带去学校,给同桌看,他说‘这像我画画的波浪线’,我们还一起查资料,想知道更多关于它的故事”
写作建议
1. 用“拟人化”写石头经历:比如“鹅卵石被河水‘按摩’了好多年”“火山岩带着岩浆的‘热气’来到人间”,让石头有“生命感”
2. 记录“收集过程”:比如“找火山岩时,我爬了好几个小土坡,手都弄脏了,但找到时特别开心”,体现探索的乐趣
3. 联系“生活常识”:比如“看到鹅卵石,想起妈妈的鹅卵石手链,原来它们的来历一样”,让知识更贴近生活
第三篇:《地球是个“大拼图”》
提纲
1. 会动的“拼图块”:李四光爷爷说地球表面的板块像拼图,会慢慢移动
2. 拼图的“小脾气”:板块碰撞会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像拼图“打架”
3. 我的“拼图观察”:在地图上画板块边界,用泡沫板做“地球拼图模型”
4. 模型里的发现:模拟板块移动,明白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长高”
读《穿过地平线》时,李四光爷爷的“板块学说”让我觉得特别神奇——地球表面不是一整块,而是分成好多大大的“拼图块”,它们会慢慢挪来挪去,就像我玩拼图时,轻轻调整小块的位置。有的“拼图块”慢慢分开,中间就会出现大海;有的“拼图块”撞在一起,就会挤出高高的山峰,太有意思了!
我还知道了,这个“地球大拼图”还有小脾气呢。如果两块“拼图”挤得太厉害,就会发生地震,像我拼不好拼图时着急发脾气;有的“拼图”下面藏着滚烫的岩浆,忍不住喷出来,就变成了火山。我在地图上找中国的位置,发现我们站在“欧亚板块”上,它正被旁边的“印度板块”慢慢推着,所以喜马拉雅山每年都会长高一点点,像“拼图块”在偷偷往上“长个子”。
为了看懂板块怎么动,我找来了几块泡沫板,用彩笔在上面画了不同的颜色,做成了“地球拼图模型”。我用手轻轻推着蓝色的“印度板块”泡沫板,往黄色的“欧亚板块”泡沫板上靠,慢慢的,两块泡沫板撞在一起的地方鼓了起来,像一座小小的“喜马拉雅山”。我一边推一边说“慢点长,别摔下来呀”,弟弟看到了,也过来帮我推泡沫板,说“我们在和地球玩拼图游戏呢”。
现在我看地图时,都会用彩笔把板块的边界画出来,像给地球系了好多彩色的带子。爸爸说我的“拼图模型”很像“板块运动模型”,可我觉得,这更像在和地球做游戏——只要轻轻动一动“拼图块”,就能看到高山、大海的变化。李四光爷爷让我知道,原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个会慢慢“变魔术”的大拼图呀!
修改建议
1. 增加“模型改进”的细节:比如“第一次做的泡沫板太滑,一推就掉,我在下面粘了小纸片,‘板块’就不会乱跑了”
2. 补充“观察新发现”:比如“我发现地图上的非洲板块和南美洲板块,边缘好像能拼在一起,像以前是一块大拼图”
写作建议
1. 用“玩具类比”理解抽象知识:比如把“板块”比作“拼图”,“地震”比作“拼图打架”,让复杂原理变简单
2. 记录“动手过程”:比如“剪泡沫板时剪歪了,重新剪了好几次,才做出圆圆的‘板块’”,体现动手的乐趣
3. 联系“自然现象”:比如“看到新闻里说地震,就想‘是不是两块板块又在挤啦’”,让知识和生活结合。
如果您想让孩子跳出课本,用“探索家的眼睛”看脚下的世界,李四光先生的《穿过地平线》绝对是必入之选!
这本书由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亲笔撰写,没有晦涩的术语,只把地球的秘密藏在孩子熟悉的事物里:路边的石头可能是“地球的信使”,脚下的泥土藏着“几亿年的日记”,连喜马拉雅山都曾是一片大海——孩子读着会突然发现,原来每天踩的土地、捡的石头,都藏着惊天动地的老故事。
它不只是讲知识,更能点燃孩子的探索欲:跟着书里的方法收集石头、观察地层,甚至用泡沫板做“地球拼图模型”,孩子会主动蹲下来看泥土、追着石头问“你从哪来”。文字浅显易懂,四年级孩子能轻松读,还能帮孩子养成“观察-提问-探索”的思维,写作文时也有了“地球故事”这样独特的素材。
让孩子翻开这本书吧,从一块石头读懂地球的过去,用好奇的脚步丈量世界的神奇——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力,会成为孩子成长中最珍贵的财富!
《浏阳山中的旅行日记》
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我迷迷糊糊地醒来,吐出一口湿热的浊气,轻轻摇醒妈妈,换上那件熟悉的背心,准备开始一天的晨练。阳光透过一层薄薄的云,照得万物暖暖的。小草被晨风吹得轻轻摇曳,仿佛笑出了眼泪,一颗颗豆大的泪珠挂在草尖,一不小心就掉落下来,碎成了无数的泪花,溅得身旁的稻子满身都是。
山中有稀稀疏疏的声音响起,仿佛音乐开场前的前奏音符——一群动人的音符,从山中倾泻而出,落在头顶那独特的五线谱上。它们又宛如魔法书上神秘的符号,虽无声息,却自发地唱出令人舒畅的歌声。最初只是断断续续的哼唱,但随着时光流逝,声音逐渐变得紧凑;又慢慢地,那声音竟变成了轻盈婉转、仿佛能给人无穷力量的魔力之歌。
晨练结束后,我们吃了早餐和午餐,又经过两小时的长途跋涉去接外婆。我们没有直接回酒店,而是来到了浏阳的母亲河边。据说我们到的这段是它最细的地方,虽说是“最细”,仍有足足两三百米宽。来这里的原因,是晚上八点对岸将有一场盛大的烟花秀。
离八点还有两个小时,我们便买了一些小吃当晚餐。回来之后,不一会儿,烟花秀就刚好开始了。
只见空中原本空无一物,忽然闪现出一些光点。光点慢慢显现,拼成了几个大字。在这些字完全显现后,光点又以一种看似杂乱实则美观的方式运动,变幻出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接着,光点汇聚成一条彩色的光带,缓缓向岸边靠近,又缓缓地飞回天空深处。
紧接着,天空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如同信号弹般升起,又是“啾啾”几声,几颗烟花在空中炸裂。金光似一朵宝莲般展开,又从中射出彩色的烟雾,洒向大地。恍惚间,我仿佛看见流淌着彩虹的瀑布飞泻而下!猛地,天上又金光大放,光芒徐徐飘落,如昙花般凋零消失。一颗红珠被抛上天空,散落成满天玛瑙,坠在湖面,似蜉蝣般消失在了这个世界。
烟火映照着每个人的面庞通红,大家心底真叫一个高兴。每一朵烟花都炸出惊人的声响,绽出耀眼的光芒,接着,光点如星子般坠入河底。此情此景,如此绚丽,如此让人沉醉。
《日记一则》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六 雨
晨起,晓雾渐浓,雨丝如缕。至晚,雨歇。我与父母奔赴乡间,果见“竹篱茅屋,临水成村”,一派悠然。
我和妹妹蹬上雨靴,闯入田垄,与黄瓜“大军”展开奇妙“大战”。行至途中,一枝玉米“部队”横亘前路,我俩伸手冲锋,折腾许久,却未“击退”分毫。妹妹忽满面兴奋,凑到我耳边:“发现秘密通道!” 我忙循声赶去,顺利穿行,岂料暗处藏着 “暗器” 石头,绊得妹妹险些摔倒,亏我反应极速,一把拉住她,动静大得惊飞天上鸟儿,妹妹笑说我速度赛过火箭。
好不容易抵达“大本营”,入目是整齐排列的大黄瓜,我持剪刀精挑细选,刚剪下几个,一旁松树却似 “发威”,落下的松针仿若 “水核弹”,精准砸在我背上,惊得我和妹妹落荒而逃。
这场“胜仗” 打完,又遇茄子 “军团” 包围。我与妹妹手持 “神舅斧”,怀揣信心,朝茄子军进发。目光锁定几个 “大将军”,眼神里的贪婪让小兵们都打了寒颤,纷纷躲回 “战壕”。来到 “大将军” 跟前,挥斧猛砍,战甲坚硬,连砍数下才 “击败” 它们。
望着收获的“战利品”,满心都是欢喜,这乡间田趣,实在难忘!
《日记一则》
今天,晴空万里,怀着期待又紧张的心情,我解锁了人生中第一次做饭的奇妙之旅。
我打算要做的是煮方便面和炒鸡蛋。先来煮方便面,烧开水放入调料包,等水再次沸腾,面煮3分钟就好了。煮面的时候,能闻到调料包散发的香味,面条在锅里翻滚着,逐渐变软就可以了。
接下来要做的是炒鸡蛋。我拿起鸡蛋,在碗边轻轻一磕,把蛋液打入碗中,搅拌均匀。接着往锅里倒了一些油,等油热了,把蛋液倒入锅里。蛋液一接触到热油,就迅速凝固,渐渐地还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气。然后我开始翻炒,炒着炒着,一面焦了,我再换一面继续炒,不一会儿炒鸡蛋就做好了。
看着眼前的方便面和炒鸡蛋,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