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小笑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19 23:41:06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3篇》
第一篇:古人的“小笑话”里藏着大道理
提纲
1. 好笑的故事:《守株待兔》里的农夫,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就天天蹲在树桩旁等,田里的禾苗都荒了;《刻舟求剑》里的人,剑掉水里只在船上刻记号,说“等船靠岸再捞”,引得旁人直摇头。
2. 笑话里的错:农夫错在“想不劳而获”,放着庄稼不管;刻舟人错在“不知变通”,不懂船动剑不动的道理,这些糊涂事现在也能见到。
3. 笑着学道理:笑过之后就明白,做事要踏实不能等运气,遇到变化得灵活应对。
中国古代寓言里的人,总爱闹些让人笑出声的笑话。守株待兔的农夫最有意思,他蹲在树桩旁,眼睛瞪得像铜铃,死死盯着兔子可能跑来的方向,腿蹲麻了就换个姿势,午饭就啃个干硬的窝头。太阳把他的脸晒得黝黑,可他还是不肯回家,眼睁睁看着田里的杂草长得比禾苗还高。这让我想起弟弟,上次在公园捡到一块带花纹的漂亮石头,就天天揣着空口袋去蹲点。他把口袋里的泥巴倒出来,对着太阳翻来覆去地看,像农夫检查有没有兔子来,嘴里还念叨“怎么还没有漂亮石头”,最后只捡回一裤兜土。
刻舟求剑的人更让人着急。剑“扑通”掉进水里,他不急着找,反倒掏出小刀在船帮上刻个记号,慢悠悠地说:“等船到岸,从这儿下去找。”船都开出老远了,剑还在原地沉着呢!爸爸说这叫“死板”,就像他换了新手机后,还按旧手机的按键顺序划来划去,急得直拍桌子:“怎么找不到相册呢?”
这些笑话越想越好笑,可笑着笑着就懂了:做事不能学农夫“偷懒等运气”,也不能学刻舟的人“抱着老办法不变通”。现在我写作业,遇到难题会自己查字典、画图分析,不会像农夫那样等答案;玩新的积木套装时,会先认真看说明书,不像爸爸那样“刻舟求剑”啦。
修改建议
1. 补充农夫等待时的环境细节,比如“傍晚蚊子围着他嗡嗡转,他挥挥手说‘别打扰兔子来’”,让固执的形象更鲜明。
2. 描写刻舟人刻记号的动作,如“他眯着眼睛比画半天,在船帮上歪歪扭扭刻了道深痕,还得意地拍了拍船板”,突出他的自作聪明。
写作建议
1. 用“五感描写”让场景活起来:写农夫时加入“太阳晒得皮肤发烫”(触觉)、“窝头嚼起来硌牙”(味觉),让读者像亲眼看见一样。
2. 用“因果链”讲清道理:比如“农夫天天等兔子(因)→ 田里长草(果)→ 最后没饭吃(后果)”,通过一连串结果让道理更清楚。
第二篇:寓言里的“小勇士”和“小聪明”
提纲
1. 勇敢的智慧:《愚公移山》里,愚公带领全家挖山,说“子子孙孙挖下去,总有挖平的一天”;《黔之驴》里,老虎先观察再行动,最后识破驴的本事。
2. 聪明的样子:愚公的勇敢是“认准目标不放弃”,老虎的聪明是“摸清情况再动手”,都不是蛮干。
3. 我的智慧:学愚公坚持每天练跳绳,学老虎观察同学怎么跳远,发现“有方法的坚持”最管用。
中国古代寓言里藏着不少有智慧的角色。愚公家门口的两座大山挡住了路,他不搬家也不抱怨,扛着锄头就带头挖山。手上磨出了水泡,就用布包起来继续挖,还笑着说:“今天多挖一块,明天就少一块。”七岁的小孙子也拿着小铲子跟在后面,虽然只能挖起小土块,却学得有模有样。这让我想起学跳绳,一开始我只能跳3下,就像愚公刚挖山时,一天只能挖几块石头。可我每天放学练20分钟,绳子磨破了手心就贴个创可贴,现在能连续跳100下了——原来坚持就是最厉害的“小聪明”。
老虎对付驴的办法更妙。一开始它怕驴的大叫声,就躲在树林里偷偷看:驴只会扬起前腿踢,踢不到就站着喘气。观察了三天,老虎终于明白“这家伙没真本事”,一下子扑上去打败了驴。这像极了我学跳远,先看同学怎么摆臂、怎么屈膝,发现“起跳时往前倾一点能跳更远”,还记住“落地时要弯膝盖才不会摔”。观察了两天才敢试,结果比直接瞎跳的同学跳得远多了。
现在我遇到难办的事,就会想起这两个故事:难的事像愚公那样“每天挖一点”,不懂的事像老虎那样“先看明白”。古人的智慧,原来早就藏在这些小故事里啦。
修改建议
1. 增加愚公家人的互动,比如“愚公的儿子挑着土筐说‘爹,今天挖的土够装五筐了’,女儿端来水说‘歇会儿再挖’”,体现全家齐心的力量。
2. 写跳绳进步的细节,如“从‘绳子总绊脚’到‘能连跳10下’,再到‘100下’,把绳子甩得呼呼响”,让坚持的效果更具体。
写作建议
1. 用“小步骤”展现大道理:比如写愚公挖山,不说“他挖了很久”,而是写“每天挖三个时辰”“土筐换了五个”,让“坚持”有具体依据。
2. 用“对比”显智慧:比如老虎“先观察”和“直接冲上去”的结果对比,愚公“每天挖”和“放弃不挖”的结果对比,让智慧更突出。
第三篇:我给寓言人物“当小老师”
提纲
1. 想帮忙的人物:《郑人买履》里的人,宁愿跑回家拿尺码也不用脚试鞋;《掩耳盗铃》里的人,以为捂住自己耳朵别人就听不见铃声,真想给他们出主意。
2. 我的“小办法”:教买履人“用脚试鞋比尺码准”,劝盗铃人“别偷东西,自己挣钱买”。
3. 当老师的发现:原来这些人不是真傻,是想告诉我们“别死板”“别自欺欺人”,帮他们改错时,我也学会了道理。
读中国古代寓言时,我总忍不住想给故事里的人当小老师。《郑人买履》里的人拿着尺码去买鞋,发现忘带了,转身就往家跑,店员喊他“用脚试试不就行吗”,他还摇头说“我只信尺码”。我真想追上去,掏出画纸给他画双鞋子,旁边写“脚=活尺码”,再画个大大的笑脸,提醒他“试试更靠谱”。
《掩耳盗铃》的人更逗,偷铃铛时怕别人听见,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叮铃铃的响声在他耳边震天响,可他还以为别人都听不见。我想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听不见,不等于别人听不见呀!要是喜欢铃铛,不如帮店里扫地挣钱,自己买一个多好。”妈妈说我是“操心的小老师”,可当老师的时候,我好像更懂他们错在哪里了。
上次数学考试,我算一道题得出答案是8,却觉得“平时都是得10”,手都要改答案了,突然想起郑人傻乎乎回家拿尺码的样子,赶紧停住了。心里说“可不能学他死板”,重新算一遍,发现确实是8。原来给寓言人物当老师,自己也会变聪明呢!
修改建议
1. 补充郑人跑回家的样子,如“他攥着空口袋,跑得满头大汗,鞋子都跑掉了一只,嘴里还喊‘我的尺码,我的尺码’”,突出他的死板。
2. 写盗铃人的动作细节,如“他踮着脚摸铃铛,捂住耳朵时手指缝都没捏紧,铃铛一响吓得差点坐在地上”,让滑稽感更强。
写作建议
1. 用“对话”让建议更生动:比如对郑人说“你看,把脚伸进鞋子里,不挤脚就是合适的,比尺码方便多啦”,像真的在给他讲道理。
2. 用“前后变化”显收获:比如写自己“以前做事爱照搬老办法”,现在“会像给寓言人物提建议那样,先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体现成长。
给孩子选书,不妨试试《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藏在笑话里的智慧课堂 —— 守株待兔的农夫傻得可爱,却悄悄教会孩子 “踏实做事才靠谱”;刻舟求剑的人笨得好笑,实则告诉孩子 “灵活应变很重要”。
书中每篇故事都像块 “道理糖”,孩子笑着读故事,就把 “坚持”“变通”“真诚” 这些成长必备的品质咽进了心里。更妙的是,故事短小明快,带拼音的版本适合低年级孩子自主阅读,家长也能随手拿起一篇,睡前 5 分钟就能和孩子聊出思考:“如果愚公是你,会怎么移山呀?”
从课本里的必读书目,到生活中的处事指南,这套书让孩子在哈哈大笑中学会懂事,在古今对照中明白道理。给孩子书架添上它,就是给成长送了份 “有趣又有用” 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