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拉封丹寓言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17 23:07:44
《《拉封丹寓言》读后感3篇》
第一篇:动物们的“小课堂”
提纲
1. 会说话的动物:《乌鸦和狐狸》里,狐狸用甜言蜜语骗走肉,动作里藏着狡猾;《狼和小羊》里,狼找借口欺负小羊,表情凶狠得像要冒火,它们像在演小话剧。
2. 课堂里的道理:狐狸教我“别听奉承话”,狼教我“坏人总有借口”,这些道理比课本里的话好记多了。
3. 我的笔记:把动物故事记在小本子上,遇到同学说“你画画最棒”时,就想起乌鸦的教训;同学硬逞强时,用青蛙的故事提醒他。
《拉封丹寓言》像个热闹的动物课堂。狐狸站在讲台边,摇着尾巴讲“怎么用好话骗东西”:它仰着头对乌鸦说“您的嗓子比百灵鸟还动听”时,爪子在胸前搓来搓去,眼睛滴溜溜地盯着乌鸦嘴里的肉,尾巴尖还轻轻晃着,像在打什么主意——其实是在教我们“别上当”。狼龇着牙说“小羊弄脏了我的水”时,耳朵竖得笔直,前爪在地上刨出小坑,明明是自己站在上游,却摆出“你欠了我”的样子,这是在说“坏人欺负人,总能找到理由”。
最逗的是《青蛙想变大》:青蛙鼓着肚子和牛比大小,腮帮子鼓得像两个小皮球,越鼓越大,最后“嘭”地炸开了。我把这个故事画在本子上,旁边写“别逞强”。上次体育老师让跳马,小刚明明跳不过,却梗着脖子说“我能行”,结果摔了一跤。我赶紧把画给他看,他指着画里炸开的青蛙,脸一下子红了,挠着头说“这不就是我嘛”。后来他每天放学后都留下来练跳马基础动作,再也不硬撑了。
现在我的“动物课堂笔记”记了好多:蚂蚁搬粮食时写“团结”,它们排着队把比自己大两倍的麦粒抬回家,触角碰着触角像在喊加油;乌龟赢兔子时写“坚持”,它的壳上沾着草叶,却一步都没停。这些小动物比老师讲课有趣多了,还能随身带着,遇到事翻一翻,就知道该怎么做啦。
修改建议
1. 新增狐狸的动作细节,让“狡猾”有了画面感,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狐狸的伪装;补充小刚的反应和后续行动,让寓言对生活的指导更具体。
2. 可再添一个动物细节,比如狼说借口时“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滴,眼睛死死盯着小羊的毛,像在盘算怎么下口”,让凶狠更逼真。
写作建议
1. 学用“动物故事+道理标签”的方式:先讲寓言里的动物行为(如青蛙鼓肚子),再提炼道理(如“别逞强”),让道理一目了然。
2. 用“生活应用”体现价值:像原文一样,写自己如何用故事提醒同学(如小刚跳马),说明寓言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第二篇:小故事里的“放大镜”
提纲
1. 寓言像放大镜:《北风和太阳》里,北风越吹人越裹紧衣服,太阳一晒人就脱外套,放大了“温和比强硬好”的道理。
2. 放大生活小事:同学吵架时像北风和太阳,有人嘲笑他人时像得意的公鸡,放大镜让我看清背后的道理。
3. 学着用放大镜:看到有人抢玩具,就想起“狼和小羊”,上去说“别找借口”,居然管用;看到同学得意忘形,用公鸡的故事提醒他。
IFrame 拉封丹的寓言像面小放大镜,能把生活里的小事放大来看。《两只公鸡》打架,赢的那只站在粪堆上扑扇翅膀,脖子伸得老长,对着输的公鸡“喔喔”叫,得意得忘了天上有老鹰——这让我想起小刚跑步得了第一,就指着跑得慢的同学说“你比蜗牛还慢”,后来接力赛大家都躲着他,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多像那只站在粪堆上的公鸡呀。
我拽了拽他的衣角,指着操场上的接力赛队伍说“你看,那只站在粪堆上的公鸡,最后是不是没人理呀”,他愣了愣,突然跑过去对被嘲笑的同学说“对不起”,后来大家又愿意和他一组了。
《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更有意思:城里老鼠叼着奶酪,耳朵竖得像雷达,一有动静就蹦起来,吓得胡子都抖了;乡下老鼠啃着金黄的大麦粒,胡子一翘一翘的,尾巴像小旗子似的摇着,嘴角还沾着麦粒渣,吃得香极了。最后乡下老鼠说“我还是喜欢乡下的安宁”,这多像有人总盯着别人的新文具、新书包,却忘了自己的旧书包里,藏着妈妈亲手缝的名字贴呀。
现在我遇到事,就会举着这面“放大镜”看看:被表扬时,想想乌鸦会不会张嘴;想对同学发脾气时,想想北风越吹人越冷;羡慕别人时,看看乡下老鼠碗里的麦粒。原来小放大镜,能帮我看清楚好多事呢。
修改建议
1. 补充的乡下老鼠细节,让“安宁的幸福”更具体;与小刚的互动加入对话和后续,让“放大镜”的作用更真实。
2. 可再加一个生活场景,比如“妈妈催我写作业时,我像被北风刮的人一样缩着脖子不想动,后来想起太阳的办法,笑着说‘妈妈陪我写完这页,我们去吃草莓呀’,果然快多了”,让“温和比强硬好”更贴近生活。
写作建议
1. 学用“寓言道理+生活现象”的映射:把寓言里的道理(如“温和比强硬好”)和生活中的类似情况(如同学吵架)对应,让“放大镜”的比喻更贴切。
2. 用“具体行动”展现理解:像原文一样,写自己如何用寓言道理提醒别人(如劝小刚别嘲笑同学),让“懂道理”不只是嘴上说说。
第三篇:我给寓言“画插图”
提纲
1. 读寓言时的画面:读《龟兔赛跑》,眼前就出现兔子在树底下打盹,爪子抱着头,耳朵耷拉着;乌龟慢慢爬,壳上沾着草叶,还顶着朵小野花。
2. 我的插图故事:给每个故事画插图,给狐狸画尖鼻子和滴溜溜的眼睛,给乌龟画笑脸,画的时候更懂故事了。
3. 画出来的道理:画《蚂蚁和蚱蜢》时,给蚂蚁画满粮食的仓库,给蚱蜢画空空的肚子,突然懂了“要勤劳”,还学着蚂蚁提前做准备。
读《拉封丹寓言》时,字里行间总跳出好多画面。我忍不住拿起彩笔,给它们画插图:《乌鸦和狐狸》里,乌鸦站在树枝上,羽毛被风吹得乱糟糟,却把脖子挺得笔直,好像在说“我才不上当”,可眼睛瞟着狐狸,明显有点得意;狐狸仰着头,鼻尖涂成暗棕色,耳朵尖得像小三角,嘴巴咧开笑着,爪子却藏在身后,像在偷偷攥着“骗术小抄”。
《狼和小羊》更有意思,我特意把狼的影子画得长长的,像块黑布要把小羊盖起来,小羊低着头喝水,尾巴夹在腿中间,却还是小声说“我在下游,怎么会弄脏您的水呢”,画着画着就懂了:弱小也可以讲道理。
IFrame 画《蚂蚁和蚱蜢》时最投入:夏天,蚂蚁背着比自己大两倍的麦粒,腿都压弯了,触角碰着前面的伙伴,像在喊“加油,快到仓库啦”;蚱蜢却在旁边拉小提琴,后腿翘得高高的,翅膀闪着光,完全没看天上的太阳已经西斜。冬天,蚂蚁围在火炉边,仓库里堆着麦粒、豆子,连墙上都挂着干草;蚱蜢缩在石头缝里,肚子空得像被风吹过的口袋,爪子冻得通红。画到这里,我突然懂了“夏天不准备,冬天要挨饿”的道理,立刻在插画本最后一页画了个小蚂蚁,旁边写“每天整理书包,提前十分钟到校”,现在我再也不会早上慌慌张张找课本了。
画《龟兔赛跑》时,我给乌龟的壳上画了几朵小雏菊,还有几片沾着的草叶,好像它爬过草地时特意停下来闻了闻花香,却一点没耽误赶路;兔子呢,头埋在前爪里,耳朵被阳光晒得有点发亮,尾巴却不安分地翘着,像在梦里还想着“我肯定赢”。涂颜色的时候,我给乌龟的壳加了点土黄色,显得它爬了很久;给兔子的毛涂成雪白,却在耳朵尖加了点粉色——好像它睡醒后会脸红似的。
原来画插图不只是玩,画笔像把小钥匙,帮我打开故事的门,让我看见狐狸藏在笑里的坏主意,看见乌龟慢慢爬里的坚持。现在翻我的插画本,每个动物都像在对我眨眼睛,告诉我该怎么做呢。
修改建议
1. 新增的插画细节(如乌鸦的得意、狼的影子、乌龟壳上的雏菊)让画面更有故事感,“小钥匙”的比喻也让画画的意义更生动。
2. 可再添一个“画道理”的瞬间,比如“画《乌鸦和狐狸》时,特意把乌鸦嘴里的肉画得有点歪,好像它快忍不住要张嘴了,突然明白‘得意就会忘形’,后来被表扬时,我总先摸摸鼻子,不随便夸口”,让道理和自身更紧密。
写作建议
1. 学用“插画细节+道理理解”的结合:通过画动物的动作、环境(如蚂蚁的仓库、蚱蜢的空肚子),自然领悟故事道理,让“懂”的过程更生动。
2. 用“联想”让插画有个性:像原文给乌龟画雏菊、给兔子耳朵加粉色,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细节(如给勤劳的蚂蚁画顶小帽子),让插画成为自己和故事的连接。
给孩子选书,不如试试《拉封丹寓言》——这不是一本只讲大道理的书,而是用200多个动物故事,悄悄帮孩子建起“人生小课堂”。
狐狸骗乌鸦时的甜言蜜语,像极了生活中不怀好意的奉承;青蛙非要和牛比大小的逞强,恰是孩子爱攀比时的模样;蚂蚁夏天囤粮、蚱蜢冬天挨饿,藏着“勤劳有备”的朴素智慧。这些故事里,动物会说话、会犯错、会成长,孩子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懂了:原来“别骄傲”“懂谦让”“辨是非”,可以这么有趣。
更妙的是,它能帮家长省不少心。当孩子闹着要和别人比玩具时,讲个《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当孩子输了比赛发脾气时,提提《两只公鸡》的故事——道理不用硬讲,动物们会替你说。
这是一本能陪孩子长大的书,3岁读故事,5岁懂道理,8岁会用它解决小麻烦。打开它,让狐狸、乌龟、蚂蚁当孩子的“隐形老师”,在笑声里学会做人和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