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家乡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18 15:28:36
《家乡的枫树》
家乡有一棵枫树,它是我最好的"童年伙伴"!
春天,嫩绿的新芽从土里钻出了小脑袋。温暖的太阳穿过叶缝,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影子。我们在树下玩游戏,笑声吓到树上的小鸟。
夏天,枫树变的非常绿。知了在上面唱歌,歌声非常悦耳,我们在下面边吃西瓜;边说话。
秋天树叶变红了,像一个个小手掌。树叶飘下来,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
冬天,它的树叶都掉光了。上面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仿佛就像披上了洁白无瑕的外套。
啊!我喜欢家乡的枫树!
《瓜灯里的美好时光》
我的家乡平湖是一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早在乾隆年间,乾隆爷下江南,来到了平湖,品尝到当地出产的西瓜后赞不绝口,连称“此等好瓜,当为江南一绝”。此后每逢盛夏,京中御膳房便多了一道来自江南的清甜,平湖西瓜因此声名更盛!勤劳智慧的平湖人把西瓜制成了精美的西瓜灯,它成了我们金平湖极一张远近闻名的城市“名片”。
每年中秋节,平湖都会举办西瓜灯节,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看。今年中秋节,我们一家来到了东湖,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放眼望去,一盏盏西瓜灯漂浮在湖面上,就像黑夜中一闪一闪的星星照亮了整个湖面。月光轻柔地洒下来,湖面的波光粼粼与西瓜灯的光影相互照应,让整个东湖都如白昼般明亮。凑近一看,西瓜灯上的图案更是精美绝伦,各式各样的图文吸引着我:天鹅在月光的映照下翩翩起舞;栩栩如生的蛟龙在东湖之上扭动着他的身姿;蜿蜒的飘带宛如涓涓溪水,软而灵动,细而不断,每一笔都见真章……我不禁啧啧称奇,叹服于匠人们化凡为奇的巧思。
除了赏灯,刻灯比赛更为壮观。一位位工匠蓄势待发,哨声一响,工匠们一手握着刻刀,一手扶着西瓜,熟练的在西瓜上创作。没过一会,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西瓜,到了匠人手里便脱胎换骨,成了满是巧思的作品:有憨态可掬的瑞兽,爪子的纹路都清晰可见;有娇艳盛放的牡丹,花瓣层叠似裹着露水;还有直耸云霄的山峰,顺着瓜形起伏勾勒出层峦叠嶂……每一件都那么鲜活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古人云:“盏盏瓜灯耀夜空,千姿百态韵相同”。一阵微风拂过,灯光摇曳,随风摇摆的西瓜灯好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响幸福的乐章。
平湖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更用藏在生活里的智慧,把西瓜变成了会“说话”的艺术品,让瓜灯里的光,都透着地域的灵秀和对来年的祝福与愿望,也许这就是平湖人对自己的最美好最纯真的祝福,也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深的热爱与期许吧。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春夏秋冬都很美哦!
春天,春姑娘用她的魔法"把春天叫醒了。花儿们都摆出了它们最可爱的笑脸。有的花姑娘穿着紫色的花裙子,还有的穿着黄裙子像一个个"开心果"似的。五光十色……可能在开派对吧!反正就是一个字:"美"!小草也露出了它们尖尖的绿头发看起来帅帅的。墙角的小李子树也长大了一些。
夏天,知了的鸣声在我们的耳朵中叫起来了。初夏的清晨,乡村的原野是活跃而美丽的。但是中午热的像面包放在烤箱里一样!夏天的脸像我们小孩子的脸一样说变就变了。刚才还烈日高悬,万里无云,突然间老天爷就不高兴了一会儿就打起了雨点。
秋天,秋姑娘把颜料盒里的金黄色送给了银杏叶,把红色送给了苹果,苹果的笑脸更红了。果子每天都把高兴的肚子撑的饱饱的。
冬天,我非常喜欢雪,我总是盼望着雪花的到来。雪花先是小点,就像有人从天上撒砂糖似的。想到雪就是打雪仗堆雪人。总是玩的把手冻得红红的,大人总是一边说一边拿手套给我们。雪人的头上还有我们的头上都撒满了白砂糖。
我家在会泽县雨碌乡小石山村。欢迎你来做客哦!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又平静的小乡村。
这个小乡村前面和后面都是被大山包围着的。靠前面一点有一条车路,每天都会有很多大卡车和小汽车……在上面开过来过去,随时都有车的声音。
我的家乡每年都会有人种庄稼,种点玉米、土豆、萝卜、烤烟、大麻……各种各样。我最喜欢季节是秋天,秋天所有果实都成熟了,有苹果、小梨、李子、杏子、桃子、樱桃,草莓……所以我才这么喜欢秋天呀!除此之外,我最喜欢去山林里采蘑菇,我们这里后面会长蘑菇,还都是可以吃的,一到那个时候我每天早上都去捡,我妈妈说眼睛特别尖,不带我来捡都捡不着。
我们村的人都特别好,大多数都是老人,或者留守儿童,她们互帮互助,而且我发现老一辈的人都很精神,我们村就有一个九十一岁的老人,她精神好的很,每天都是笑呵呵,她走路连拐杖都不用。
我的村子叫板栗树,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村子后面有一大棵板栗树,说起后面,站在哪里可以看到一整村子的风景,还有一大的草地,用来露营最合适不过了。上面还有树,完全遮着太阳光,一点都不热。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乡来做客哦!
《铭记家乡的变迁 读懂前行的力量》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藏着家乡变迁的故事
外祖父家的茶几上面压着几张泛黄的老照片;灰扑扑的土路上,驴车慢悠悠晃着,远处的西宁城像被揉进沙里,低矮的土房挤在山坳里,唯一鲜亮的是墙角插着的那面褪色红旗。这是外祖父年轻时拍的,他总指着照片笑:“那会儿能去西宁城的人可没有几个哦,就连去咱们自己的县城,那也花费不少时间呢······”
土坯房里的“紧日子”,藏着西北山村的实在
第一次对“历史”有实感,就是听外祖父讲自己成长的故事。外祖父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门源山村窑洞里,小时候,刚记事就跟着大人“泡在生产队.60年代他正是孩童,曾跟着生产队的会计识过几个字,外祖父很聪明,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有时间就手自笔录,因此他也是当时他们家中的唯一“文化人”,春天跟着母亲挖野菜(灰灰菜、苦苦菜)贴补口粮,夏天跟着自己的父亲给生产队看牲口,除草,秋天割麦时拾麦穗(掉在地里的不能浪费),冬天拾牛粪、背柴(西北山村冬天冷,柴火是“命根子”)。娱乐全靠“就地取材”:男孩在田埂上滚铁环、用弹弓打鸟,女孩在土炕上玩“抓石子”,最热闹的是队里放露天电影——得跑到邻村去,银幕挂在老槐树上,演《南征北战》《白毛女》,全村人搬着小板凳挤着看,看完一路哼着歌回家。“集体”俩字刻在生活里:大人上工记工分,小孩跟着学“毛主席语录”,队里开大会,小孩们也蹲在墙角听······
从“地里刨食”到“跟着家乡变”
70年代外祖父成年,那时候过日子“精打细算”,温饱是面临的一大难题,粮本上的粮食省着吃,布料要攒够布票才做新衣服,有了孩子后,半夜起来给孩子缝衣服、冬天揣着热炕灰暖孩子的脚,都是常事。80年代分田到户后,日子才松快些——自家的地自己种,开始琢磨“多打粮”,学着用新化肥(一开始不敢用,怕烧坏苗),买了小锄头、新镰刀;有了余粮就是生活的底气,偶尔能给孩子买块水果糖,这在以前是“稀罕事”。
90年代家乡突飞猛进,种植方面有新突破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祖父也不例外,重新盖了新房,置办了新家当,再后来,村里通了路,有外地车来收油菜籽,他不用再背着麻袋走几里地去公社了,站在家门口就能卖粮,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从“土坯房”到“油菜花海”,家乡的“旧与新”
外祖父最自豪的还得属他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了,80年代村里修了石子路,自行车能骑了,骑着去镇上赶集,能捎回花布和饼干;90年代村里有了“代销点”(小超市的前身),不用再凭票买东西,酱油醋、洗衣粉随时能买;后来又通了自来水,不用再去河边挑水,尤其冬天,不用凿冰窟窿了······
外祖父感叹到;一晃家乡成了景,他说做梦也没想到,门源的油菜能成“花海”——以前种油菜是为了榨油,为了解决温饱,现在外地游客来旅游打卡,村里有人开了“农家乐”,卖酿皮、酸奶,甚至有年轻人不种地了,开民宿、当导游······嘴里念叨“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补贴、有技术指导,政府把咱的难处都想到了,这心里踏实!”“路修到了家门口,看病能报销,孩子上学也方便,党的政策就像暖阳,照得咱心里亮堂堂的。”“国家心里装着咱农民,种粮给补贴,养老有保障,咱这辈子能遇上这样的好时代,多亏了党和政府啊!”
“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其实这些细节,他都记在心里——或许他还记得第一次吃白面馒头的香,记得修水渠时摔了一跤的疼,记得第一次带他坐汽车的新鲜。而他最实在的记忆——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小事,家乡的变化才是他这辈子最真的日子啊。
我忽然懂了,“铭记”不是把过去锁在照片里、展厅里,是记得外祖父那代人“种田”时的执着,记得外祖父“让日子变好”的初心。而“砥砺前行”,就是我们新时代的人把这份执着接过来——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成为家乡建设的一份子。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有着迷人的风景。
村子的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每到秋天,金黄耀眼的稻谷在阳光下闪烁着金黄的光芒,仿佛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微风吹过,稻谷轻轻摇曳,像是在跳着欢快的舞蹈。秋天的田野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整个村子都热闹非凡。
村子里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河里的小鱼小虾自由自在地游动,偶尔还能看到几只小螃蟹在河底嬉戏。河边的垂柳依依,长长的柳枝垂入水中,随着微风轻轻摆动,仿佛在和小河诉说着悄悄话。
后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果,有山草、刺梨、刺泡野果等。这些野果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吸引着许多蝴蝶和蜜蜂。每当我和小伙伴们去采摘野果时,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们村里的人非常勤劳。每天早上,八点多就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特别是老人们,天还没亮就起床了。他们种了许多庄稼,有小麦、玉米等。看着他们辛勤劳作的样子,我感到无比的敬佩。
我爱我的家乡。我喜欢家乡的人们,他们勤劳、善良。喜欢家乡的风景,那美丽的田野、清澈的小河、丰富的野果。站在高处,还能看到美丽的日出和日落。我的家乡,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
《巷子里的豆香》
我的家乡会泽,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小城,这里不仅风景优美,美食也是各具特色。其中,我最爱会泽的稀豆粉,最喜欢巷子里的那股豆香。
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老的街青石板路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稀豆粉的香味。
稀豆粉是以豌豆为原料,经过泡发、磨浆、煮制等工序而成。煮好的稀豆粉像绸缎一样滑进碗里,浇上一勺辣椒油,花椒油,撒上香菜,葱花,再配上一根油条,吃起来入口即化,豆香浓郁。
对于我们会泽人来说,一碗热腾腾的稀豆粉,不仅是早餐的必备之选,更是游子们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
《家乡的焖面——我的家乡美食》
我的家乡左权有许多特色小吃:刀削面、油糕、剔尖、河捞、焖面……每一种都独具风味,令人回味无穷。而在这些美食中,我最钟爱的便是焖面。
焖面,顾名思义,与其他面条不同——它是焖制而成的,而非水煮。它的做法看似简单,却藏着许多讲究。
首先,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盖上保鲜膜醒发二十分钟。醒好的面团需要反复揉搓至光滑,再用刀切成均匀的面条。但这只是基础,焖面的精髓在于酱汁的调配。取家中常备的西红柿酱入锅,加入切好的火腿丁翻炒,撒盐调味,大火炒制四分钟后转小火,盛出备用。
接着,蒸锅加水烧开,铺上切好的面条蒸制。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左权孩子,每当知道要吃焖面时,我都会兴奋得手舞足蹈——毕竟,没有哪个左权小孩能抵挡焖面的诱惑!对了,焖面时一定要加入豆角,这样才更地道。面条蒸好后,倒入炒好的酱汁,大火翻炒六分钟,让每一根面条都裹满浓郁的酱汁,最后撒上鸡精提鲜。光是闻着那香气,就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或许你会问:“这样就能吃了吗?”当然可以,但最地道的吃法是配上清爽的黄瓜丝和山西老陈醋,拌匀后享用。酸香开胃的醋与酱香浓郁的面条完美融合,让人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来。毫不夸张地说,在左权,光是焖面这一道美食,就能让你把减肥计划抛到九霄云外!说到这里,我的馋虫又被勾起来了,你呢?
远方的朋友,如果你们有机会来到我的家乡,一定要尝尝这道焖面。它不仅能让你大饱口福,更会让你感受到左权人对美食的热爱与匠心。我希望更多人能品尝到家乡的焖面,让这份独特的风味流传得更远。
我爱家乡的焖面,更爱这片孕育美味与温情的土地。
《这儿真美》
我的家乡真美呀!你想看看我的家乡吗?就让我带你参观一下吧!
春天,细长的柳条迎风飘动,小草苏醒了,慢慢地从草地里钻出来。树上开满了许多花,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的的大花坛。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家乡的春天真美啊!
夏天,池塘里开满了荷花。一朵朵荷花像一位位化了妆的小姑娘,绿绿的荷叶像一把把太阳伞,美丽极了!人们一边在树下乘凉,一边欣赏这美美的景色!真开心!
秋天,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有雪梨、橘子、柿了、苹果……白白的雪梨像天上的一片片白云,飘哇飘哇,飘来了秋天的丰收。树上的水果你挤我碰,争着人们去摘呢,农民伯伯真开心!
冬天,一棵棵松柏挺拔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一位位战士,站在那里保护着自己的家园,美丽极了!
美丽家乡!家乡美丽!!
我喜欢我的家乡!你喜欢我的家乡吗?
《二十年后的家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转眼二十年过去了,是回家乡的时候了。我驾驶着水陆空三用汽车回我的家乡——赣州。
啊,到了,我的家乡!可是我眼前的一切惊呆:小溪不那么浑浊,而是变得清澈见底了,大道两旁全是奇花异草,还有一棵棵参天大树,使整个城市都成为了绿色的海洋。这里的草更茂盛了,远看像块厚厚的绿毯子,花也变得更香了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瞧,小溪边还有几株翠绿的杨柳在随风飘动着呢!这一幅幅画面是那么优美,那么自然。
突然,我想起了我的母校,那个哺育我教育会我人世间真谛的母校,那么神圣的地方。这里的树木郁郁葱葱,花儿还在那里对我点头微笑,好像在跟我打招呼,真有意思。教室里也得宽敞明亮,还增加了恒温系统,让人一年四季都温暖舒适。每张桌子上都一台电脑,不用书本上课,再也不怕因为课本掉家里被批评了,啊,太美了!这一切都让人无法想像。
我又回到了那个温暖的家。“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我大声地喊。爸爸妈妈闻声赶来。我们激动的拥抱在一起。
家乡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相信我的家乡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爱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