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家乡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10 04:47:28
《时光里的家乡》
在绵延的孟克河畔,我的家乡像一颗被时光遗忘的明珠,镶嵌于广袤的田野与青山之间。清澈的河水宛如一条碧绿的绸带,温柔地环绕着村庄,在阳光下粼粼闪光,宛若一条祥瑞的“玉龙”,日夜守护着这片土地上淳朴的人们。这里的四季,是大自然挥洒出的四幅截然不同却又浑然天成的画卷。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序曲。柳树长出了新的枝芽,像新生的婴儿,等待春雨的滋养。小河里的冰块慢慢的融化了,慢慢的流动。南归的燕子衔来新泥,在屋檐下辛勤的搭建自己的新家。农民伯伯在田地里辛勤的劳动,播种下一整年的希望。
夏天,是一场蓬勃的交响乐。田野里的庄家在茁壮成长,绿油油的小苗把大地捂得严严实实,像是给田野铺上了一层绿色的被子,山坡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随风摇曳,争先恐后的跳着舞,傍晚的蛙声和蝉鸣此起彼伏,互相诉说着内心的喜悦。
秋天,是一首丰收的赞美诗。树叶泛起淡淡的黄,像是给大山镶上一层金色的光圈,风一过,树叶飒飒作响,干净纯粹,像是在低声交谈着关于季节的秘密。田野里,稻谷垂下沉甸甸的头,像一匹匹金色的丝绸。果园里的苹果、梨散发着诱人的清香,红的热烈,黄的透亮。
冬天,是一场庄严的等待。大地披上银装,雪花无声的飘落,这是冬天最温柔的仪式。晶莹的雪花挂满枝头,形成了美丽的树挂,窗户上千姿百态的冰花是大自然描绘的童话森林,冬天的雪就像沉默的战士,守护着沉睡的种子,游子归家的渴望,等待着春风再次吹响生命的赞歌。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四季分明、美丽安宁的小村庄。我爱我家乡的四季,更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我的家乡》
我去过人声鼎沸的游乐园,爬过“天然氧吧”大围山,感受过让人留连忘返的图书馆,但我还是最喜欢我的老家——外婆家。
在这片宁静的乡镇里,有一个坐落在路边的小房子,它已经在这里默默屹立了40多年。推开那扇褪色的小木门,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淡淡的木香和烟火味扑面而来,那是家的味道,
走进屋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外公亲手做的桌子和椅子,虽然样式朴素,却透着温暖。再往里走,是一间简朴的卫生间,里面摆着一台老式洗衣机,见证着这个家庭的日常生活。
最有趣的是小厨房。一进门,就能看见那用大石块砌成的烟囱,上面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无数个烟火升腾的故事。烟囱下面是一口大铁锅,锅底有个烧火的灶膛。每次做饭前,我们总是把火烧得旺旺的,然后在袅袅炊烟中做出香喷喷的饭菜。灶台旁有一个被岁月冲刷过的小木柜,轻轻打开柜门,“嘎吱”一声响,里面整齐地摆放着碗筷,仿佛也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客厅里有一台大冰箱和一套桌椅,虽然陈设简单,却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温馨角落。穿过客厅的大门,沿着木楼梯来到二楼,这里有两间卧室。每当我在这里睡觉时,总是感觉格外安心。
这就是我的外婆家。虽然岁月的流逝让这里显得有些破旧,但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我们全家人珍贵的回忆,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温暖。这里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是我永远的家乡。
《我的心爱之物》
有人的心爱之物是海滩上拾到的贝壳,有人的心爱之物是家乡的桃林,还有人的心爱之物是有趣的卡片,而我的心爱之物是我养了半年的仓鼠"米米"。
米米是我去年在商场里玩时,妈妈给我买的。当时在商场里,我一眼就相中了这只躲在角落里抱着瓜子啃的小家伙。它全身雪白雪白的,像一个圆溜溜的小雪球,浑身毛茸茸的,摸上去细腻而柔软。那双黑宝石似的小眼睛骨碌碌地转来转去,机灵极了!就连小爪子上的肉垫都是粉嫩嫩的,可爱得我当时就抱着笼子不肯撒手。
和米米相处的日子里,阳台上藏着好多温暖的小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米米"消失"了:一天,我照样去看它,可我怎么也找不到它的身影。我急得哇哇大哭,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掉下来。正当我伤心欲绝时,从笼子里的垫料中突然探出一个可爱的小脑袋——原来是米米!我顿时哭笑不得,指着它的小鼻尖说:"你这个小淘气,吓死我了!我还以为你跑出去了呢!"米米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子,低着头,时不时偷偷地瞅瞅我。看到这一幕,我立刻就舍不得责怪它了,轻轻摸了摸它的小脑袋,转身去写作业了。
还有一次我帮米米清理笼子时,先把它暂时关到小盒子里。等我清理完笼子回头一看,这个小家伙正使劲地用脑袋顶着盖子,小爪子不停地挠着盒壁,一副着急的模样。我赶紧把它拿出来,它竟然用小嘴轻轻地"咬"了一下我的手指,好像在抗议:"哼!你以后不准再把我关到那个小黑屋里了!"
从那以后,每次我给米米换木屑、添粮食时,它都会用小鼻子亲昵地蹭蹭我的手指,仿佛在说"谢谢"。原来我的心爱之物从不只是一个玩伴,它用毛茸茸的温暖,教会了我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用心守护每一份小美好。米米虽然小,却在我心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它让我懂得了爱与被爱的珍贵。
《我的家乡》
有人喜欢广阔无边的大海,有人喜欢无边无际的草原,还有人喜欢威武雄伟的高山,但我喜欢的却是我的家乡---富裕庄。今天我就把我的家乡推荐给大家。
春天,我的家乡美的像一幅山水画。万物复苏,冰雪融化,小草偷偷地探出头来,给大地穿上了绿色的新衣。冰雪融化了,河套存了许多积水,滋润着旁边的柳树,柳树也抽出了嫩绿的枝条,长出了绿绿的叶子。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在天上吱吱地叫,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夏天,我的家乡像一位美丽的少女,穿着五色的鲜花裙。广场上茂盛的大树像一把绿色的大伞,大人们在树下乘凉,打扑克。在花坛里长着各种各样的花,有生命力顽强的格桑花,有美丽动人的月季花,还有千姿百态的大丽花。吸引来了无数只蜜蜂和蝴蝶。晚上蝉儿唱着快乐的儿歌。
秋天,我的家乡变成了金色的海洋。田里的谷子低垂着头,金黄的玉米像一个个马上要发射的小火箭,农民伯伯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村庄里的道路上瓜果飘香,小苹果挨挨挤挤的,争着让人们采摘呢!
冬天,我的家乡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一场大雪后,所有的植物都换上了新衣。小朋友们纷纷跑出家门,堆雪人,打雪仗。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游玩。
《西瓜变形记》
每当中秋时节,我们家乡平湖的大街小巷挂满了五光十色的西瓜灯,它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十分期待自己能刻一盏西瓜灯,终于机会来了。今天课上,老师拿出了一个大大的西瓜,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刻西瓜。”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致。老师笑眯眯地对大家说:“那你们准备刻一个什么呀?“经过大家讨论,一致决定刻个搞怪的人脸。我第一个上台,捧起大西瓜,画了两个不对称的大眼睛,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杨睿上去画了一个三角形的鼻子,最后双双画了一个巨无霸大嘴巴,这样一个搞怪的人脸就画好了。
最具挑战的是刻瓜了。一开始大家谁都不敢下手。我自告奋勇,做了第一个刻瓜人。因为第一次刻,所以我非常紧张,但我不退缩,拿起刻刀,开始刻。我刻的是眼睛,我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成功了,大家都惊叹不已。格格早已迫不及待了,她刻的是鼻子,她照着样子一点一点刻,很快她也刻完了。最后是杨睿、朵朵和牛牛合作刻的大嘴巴,他们三个吸取了我们的经验很快就刻好了。看着刻好的人脸我们心满意足地笑了,连老师都被逗笑了。
大功告成后,老师把一根蜡烛放进瓜里,然后再把它点着。烛光透过碧绿的瓜皮和雕刻的五官,映照出一个可爱搞笑的形象。我看着大家一起刻的瓜灯,心里乐开了花。
这次刻西瓜,我不仅学会了刻瓜灯的新技能,更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与小伙伴们协作的乐趣。这盏闪烁着烛光的搞怪西瓜灯,将成为我记忆里一份甜甜的、闪亮的回忆。
《家乡的枫树》
家乡有一棵枫树,它是我最好的"童年伙伴"!
春天,嫩绿的新芽从土里钻出了小脑袋。温暖的太阳穿过叶缝,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影子。我们在树下玩游戏,笑声吓到树上的小鸟。
夏天,枫树变的非常绿。知了在上面唱歌,歌声非常悦耳,我们在下面边吃西瓜;边说话。
秋天树叶变红了,像一个个小手掌。树叶飘下来,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
冬天,它的树叶都掉光了。上面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仿佛就像披上了洁白无瑕的外套。
啊!我喜欢家乡的枫树!
《瓜灯里的美好时光》
我的家乡平湖是一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早在乾隆年间,乾隆爷下江南,来到了平湖,品尝到当地出产的西瓜后赞不绝口,连称“此等好瓜,当为江南一绝”。此后每逢盛夏,京中御膳房便多了一道来自江南的清甜,平湖西瓜因此声名更盛!勤劳智慧的平湖人把西瓜制成了精美的西瓜灯,它成了我们金平湖极一张远近闻名的城市“名片”。
每年中秋节,平湖都会举办西瓜灯节,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看。今年中秋节,我们一家来到了东湖,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放眼望去,一盏盏西瓜灯漂浮在湖面上,就像黑夜中一闪一闪的星星照亮了整个湖面。月光轻柔地洒下来,湖面的波光粼粼与西瓜灯的光影相互照应,让整个东湖都如白昼般明亮。凑近一看,西瓜灯上的图案更是精美绝伦,各式各样的图文吸引着我:天鹅在月光的映照下翩翩起舞;栩栩如生的蛟龙在东湖之上扭动着他的身姿;蜿蜒的飘带宛如涓涓溪水,软而灵动,细而不断,每一笔都见真章……我不禁啧啧称奇,叹服于匠人们化凡为奇的巧思。
除了赏灯,刻灯比赛更为壮观。一位位工匠蓄势待发,哨声一响,工匠们一手握着刻刀,一手扶着西瓜,熟练的在西瓜上创作。没过一会,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西瓜,到了匠人手里便脱胎换骨,成了满是巧思的作品:有憨态可掬的瑞兽,爪子的纹路都清晰可见;有娇艳盛放的牡丹,花瓣层叠似裹着露水;还有直耸云霄的山峰,顺着瓜形起伏勾勒出层峦叠嶂……每一件都那么鲜活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古人云:“盏盏瓜灯耀夜空,千姿百态韵相同”。一阵微风拂过,灯光摇曳,随风摇摆的西瓜灯好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响幸福的乐章。
平湖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更用藏在生活里的智慧,把西瓜变成了会“说话”的艺术品,让瓜灯里的光,都透着地域的灵秀和对来年的祝福与愿望,也许这就是平湖人对自己的最美好最纯真的祝福,也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深的热爱与期许吧。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春夏秋冬都很美哦!
春天,春姑娘用她的魔法"把春天叫醒了。花儿们都摆出了它们最可爱的笑脸。有的花姑娘穿着紫色的花裙子,还有的穿着黄裙子像一个个"开心果"似的。五光十色……可能在开派对吧!反正就是一个字:"美"!小草也露出了它们尖尖的绿头发看起来帅帅的。墙角的小李子树也长大了一些。
夏天,知了的鸣声在我们的耳朵中叫起来了。初夏的清晨,乡村的原野是活跃而美丽的。但是中午热的像面包放在烤箱里一样!夏天的脸像我们小孩子的脸一样说变就变了。刚才还烈日高悬,万里无云,突然间老天爷就不高兴了一会儿就打起了雨点。
秋天,秋姑娘把颜料盒里的金黄色送给了银杏叶,把红色送给了苹果,苹果的笑脸更红了。果子每天都把高兴的肚子撑的饱饱的。
冬天,我非常喜欢雪,我总是盼望着雪花的到来。雪花先是小点,就像有人从天上撒砂糖似的。想到雪就是打雪仗堆雪人。总是玩的把手冻得红红的,大人总是一边说一边拿手套给我们。雪人的头上还有我们的头上都撒满了白砂糖。
我家在会泽县雨碌乡小石山村。欢迎你来做客哦!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又平静的小乡村。
这个小乡村前面和后面都是被大山包围着的。靠前面一点有一条车路,每天都会有很多大卡车和小汽车……在上面开过来过去,随时都有车的声音。
我的家乡每年都会有人种庄稼,种点玉米、土豆、萝卜、烤烟、大麻……各种各样。我最喜欢季节是秋天,秋天所有果实都成熟了,有苹果、小梨、李子、杏子、桃子、樱桃,草莓……所以我才这么喜欢秋天呀!除此之外,我最喜欢去山林里采蘑菇,我们这里后面会长蘑菇,还都是可以吃的,一到那个时候我每天早上都去捡,我妈妈说眼睛特别尖,不带我来捡都捡不着。
我们村的人都特别好,大多数都是老人,或者留守儿童,她们互帮互助,而且我发现老一辈的人都很精神,我们村就有一个九十一岁的老人,她精神好的很,每天都是笑呵呵,她走路连拐杖都不用。
我的村子叫板栗树,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村子后面有一大棵板栗树,说起后面,站在哪里可以看到一整村子的风景,还有一大的草地,用来露营最合适不过了。上面还有树,完全遮着太阳光,一点都不热。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乡来做客哦!
《铭记家乡的变迁 读懂前行的力量》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藏着家乡变迁的故事
外祖父家的茶几上面压着几张泛黄的老照片;灰扑扑的土路上,驴车慢悠悠晃着,远处的西宁城像被揉进沙里,低矮的土房挤在山坳里,唯一鲜亮的是墙角插着的那面褪色红旗。这是外祖父年轻时拍的,他总指着照片笑:“那会儿能去西宁城的人可没有几个哦,就连去咱们自己的县城,那也花费不少时间呢······”
土坯房里的“紧日子”,藏着西北山村的实在
第一次对“历史”有实感,就是听外祖父讲自己成长的故事。外祖父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门源山村窑洞里,小时候,刚记事就跟着大人“泡在生产队.60年代他正是孩童,曾跟着生产队的会计识过几个字,外祖父很聪明,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有时间就手自笔录,因此他也是当时他们家中的唯一“文化人”,春天跟着母亲挖野菜(灰灰菜、苦苦菜)贴补口粮,夏天跟着自己的父亲给生产队看牲口,除草,秋天割麦时拾麦穗(掉在地里的不能浪费),冬天拾牛粪、背柴(西北山村冬天冷,柴火是“命根子”)。娱乐全靠“就地取材”:男孩在田埂上滚铁环、用弹弓打鸟,女孩在土炕上玩“抓石子”,最热闹的是队里放露天电影——得跑到邻村去,银幕挂在老槐树上,演《南征北战》《白毛女》,全村人搬着小板凳挤着看,看完一路哼着歌回家。“集体”俩字刻在生活里:大人上工记工分,小孩跟着学“毛主席语录”,队里开大会,小孩们也蹲在墙角听······
从“地里刨食”到“跟着家乡变”
70年代外祖父成年,那时候过日子“精打细算”,温饱是面临的一大难题,粮本上的粮食省着吃,布料要攒够布票才做新衣服,有了孩子后,半夜起来给孩子缝衣服、冬天揣着热炕灰暖孩子的脚,都是常事。80年代分田到户后,日子才松快些——自家的地自己种,开始琢磨“多打粮”,学着用新化肥(一开始不敢用,怕烧坏苗),买了小锄头、新镰刀;有了余粮就是生活的底气,偶尔能给孩子买块水果糖,这在以前是“稀罕事”。
90年代家乡突飞猛进,种植方面有新突破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祖父也不例外,重新盖了新房,置办了新家当,再后来,村里通了路,有外地车来收油菜籽,他不用再背着麻袋走几里地去公社了,站在家门口就能卖粮,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从“土坯房”到“油菜花海”,家乡的“旧与新”
外祖父最自豪的还得属他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了,80年代村里修了石子路,自行车能骑了,骑着去镇上赶集,能捎回花布和饼干;90年代村里有了“代销点”(小超市的前身),不用再凭票买东西,酱油醋、洗衣粉随时能买;后来又通了自来水,不用再去河边挑水,尤其冬天,不用凿冰窟窿了······
外祖父感叹到;一晃家乡成了景,他说做梦也没想到,门源的油菜能成“花海”——以前种油菜是为了榨油,为了解决温饱,现在外地游客来旅游打卡,村里有人开了“农家乐”,卖酿皮、酸奶,甚至有年轻人不种地了,开民宿、当导游······嘴里念叨“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补贴、有技术指导,政府把咱的难处都想到了,这心里踏实!”“路修到了家门口,看病能报销,孩子上学也方便,党的政策就像暖阳,照得咱心里亮堂堂的。”“国家心里装着咱农民,种粮给补贴,养老有保障,咱这辈子能遇上这样的好时代,多亏了党和政府啊!”
“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其实这些细节,他都记在心里——或许他还记得第一次吃白面馒头的香,记得修水渠时摔了一跤的疼,记得第一次带他坐汽车的新鲜。而他最实在的记忆——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小事,家乡的变化才是他这辈子最真的日子啊。
我忽然懂了,“铭记”不是把过去锁在照片里、展厅里,是记得外祖父那代人“种田”时的执着,记得外祖父“让日子变好”的初心。而“砥砺前行”,就是我们新时代的人把这份执着接过来——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成为家乡建设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