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通过数字化场景再现、沉浸式讲述、实景课堂等多种呈现方式,生动讲述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铭记抗战烽火,续写奋斗新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这堂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为我带来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悟。
节目中,“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等英雄连队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在平型关战役中,“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战士们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毫不畏惧,冲锋在前。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与日军展开激烈拼杀,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全国抗战注入了信心。“白刃格斗英雄连”在战斗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战士们以一当十,用手中的刺刀捍卫祖国的尊严,每一次拼刺都饱含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刘老庄连”的82位勇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与日军殊死搏斗,直至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这些英雄们的事迹让我明白,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
除了英雄连队的事迹,节目中关于《黄河大合唱》诞生的故事也令我心潮澎湃。在延安的窑洞里,光未然、冼星海等文艺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创作出了这部震撼人心的经典之作。“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激昂的旋律,仿佛穿越时空,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黄河大合唱》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奋勇抗争。
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10战斗机,人民军队的装备发展历程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大。这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军人的默默付出与不懈奋斗。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了国防事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拥有和平稳定的生活,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牺牲的先烈们。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将其转化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在学习中,我们要勤奋刻苦,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向挫折低头;在思想上,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以《开学第一课》为新的起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奋斗成为对历史的最好告慰
——《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观后感
当防空警报的声音在节目中响起,屏幕上浮现出“1931—1945”的字样,我的心猛地一紧。2025年《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用一个个具象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人的生命与热血;奋斗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接力。
让我眼眶湿润的,是“一封未寄出的信”环节。1944年,19岁的战士陈振亚在牺牲前写下给母亲的信,字里行间满是“儿不能为您养老送终”的愧疚,却也藏着“为国家战死,死得其所”的坚定。这封信在档案馆尘封了八十年,直到今年才被他的侄孙发现。节目现场,老人的侄孙捧着泛黄的信纸哽咽道:“叔公没看到的新中国,我们替他看了;他没完成的心愿,我们替他圆了。”此刻我才懂,铭记不是重复悲伤,而是带着先辈的期盼继续前行。
节目里,“00后”学子复刻抗战时期的“读书洞”场景让我深受触动。在西南联大旧址,同学们钻进当年师生们躲避轰炸的山洞,用煤油灯照亮课本,体验前辈们“弦歌不辍”的坚守。“那时的他们,在炮火中追求知识;现在的我们,在和平里更要珍惜时光。”参与活动的同学说。这让我想起自己总抱怨作业太多,却忘了八十年前,有多少青年连安稳读书都是奢望。
最让我热血的,是“跨越时空的对话”环节。节目用AR技术重现了抗战青年与当代青年的“见面”:当屏幕上的战士看到今天的高铁、航母,看到乡村学校里崭新的图书馆,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中国”时,现场掌声雷动。是啊,从“东亚病夫”到奥运冠军,从“洋油洋火”到“中国智造”,先辈们梦想的样子,正在我们手中变成现实。
“你们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们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主持人的话让我想起学校走廊里的标语。作为中学生,铭记历史不必刻意喊口号——课堂上多背一个单词,是为了让祖国拥有更多知世界的眼睛;操场上多跑一圈,是为了让“东亚病夫”的烙印彻底成为过去;哪怕是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也是在守护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家园。
节目结束时,全场齐唱《少年中国说》,“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的歌声震得我心跳加速。我忽然明白,先辈们用牺牲为我们换来了“不用打仗的奋斗”,而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就是用奋斗让他们的牺牲更有价值。这或许就是《开学第一课》教给我们的:铭记历史,是为了更清楚为何出发;努力奋斗,才是对历史最厚重的告慰。
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让青春绽放光芒
——《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观后感
九月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开学第一课》如期而至。今年,它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们回顾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岁月,也让我们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明白了作为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责任。
节目中,一位位抗战老兵的讲述让我深受震撼。92岁的张爷爷回忆起当年的战斗,眼里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说:“那时候我们条件很苦,吃不饱穿不暖,武器也不如敌人,但我们心里有股劲,就是不能让侵略者欺负我们的国家。”在一次战斗中,为了炸毁敌人的碉堡,他的战友们前赴后继,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张爷爷的声音虽然沙哑,但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我仿佛看到了战场上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除了老兵的讲述,节目中展示的一件件文物也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一面布满弹孔的国旗,是战士们在阵地上升起的,它见证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一支用了多年的钢笔,是一位地下工作者用来传递情报的,笔杆上的刻痕记录着他在黑暗中坚守的日子。这些文物虽然朴素,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它们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节目不仅让我们铭记历史,更让我们看到了奋斗的力量。“两弹一星”元勋的后代讲述了父辈们在艰苦条件下潜心研究的故事,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令人敬佩;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分享了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快速发展。这些都让我明白,奋斗是跨越时空的接力棒,从过去到现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用奋斗书写着祖国的进步。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深受启发。铭记历史,不是要沉浸在过去的苦难中,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奋斗,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学习上,我们要刻苦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开学第一课》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让我们带着历史的记忆,以奋斗为翅膀,在青春的天空中翱翔,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标签:世界今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