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的名人故事

2024-10-29 21:29:48 阅读:

有关诚实的名人故事(精选6篇)

在我们的生活中,诚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关于诚实都有哪些名人故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诚实的名人故事 篇1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被奸臣江充害死,使汉武帝的后嗣出了问题。这个时候,汉武帝已是垂暮之年,长子卫太子出事,次子齐怀王刘剧六岁夭折,三儿子燕刺王刘旦和四儿子广陵厉王刘胥又不争气,不断犯有过失,很难为太子。只有宠姬钩弋夫人赵婕妤生的小儿子刘弗陵聪明伶俐,因此,汉武帝从内心里想让弗陵继承帝业。但是,当时弗陵才三岁,汉武帝又不放心,他死后弗陵能否保住江山,汉武帝便打算在大臣中找一位值得信赖、可以托孤的人。选择谁呢?又用什么样的方式托付幼子呢?

汉武帝想来想去,觉得只有霍光堪当重任,能够辅佐儿子支撑刘氏社稷。霍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霍光,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是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光的父亲叫霍仲儒,他当年在河东郡平阳县县衙里做小官时,曾被派到平阳侯家里临时当差,与平阳侯家的侍女卫少儿私通,生了霍去病。霍仲儒在平阳侯家里服役期满回家后,娶妻生下霍光,便和卫少儿断绝来往,不通音信了。过了很久,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得到汉武帝的宠爱,被立为皇后。霍去病因为是皇后姐姐的儿子,也很受汉武帝宠爱。霍去病成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霍仲儒。霍去病还没有来得及去寻访探问,正巧就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出征匈奴,路过河东郡。河东太守亲自到郡界迎接,替霍去病背着弓和箭在前面引路。到了平阳后,霍去病便派属官去接霍仲儒。霍去病为父亲购置了许多田产、房屋及奴婢,然后就离去了。霍去病出征匈奴回来,又从平阳经过,就带了弟弟霍光到长安。霍光这时才十几岁,汉武帝任命他为郎官,后慢慢地升为侍中,负责掌管尚书下设各部的事务。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做了奉车都尉兼光禄大夫,汉武帝出行时侍奉车辇,回宫后就在身边侍奉,出入宫廷二十多年,小心谨慎,从无差错,深得汉武帝的信任。

汉武帝选定了霍光后,就命令画师画了一幅周公背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画,把它赐给霍光。后元二年(前87年)春天,汉武帝到五柞宫游玩,病情突然加重,霍光流着眼泪问:“陛下如有不测,谁应是帝位的继承人呢?”汉武帝说道:“你没有明白我前次送你那幅画的用意吗?立我的小儿子,你就像周公那样辅助幼主。”于是,汉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第二天,汉武帝去世。随后,太子即位,这就是孝昭皇帝。汉昭帝这时年仅八岁,国家大事一概由霍光决定。

霍光为人忠厚信实,办事沉着精细,严谨不苟,每次进出殿门,停和走都有一定的方位。郎仆射暗中记下,每次都不差寸分。霍光不负汉武帝之托,尽忠尽责地辅助汉昭帝。刚辅佐汉昭帝时,一切政令都由霍光亲自颁发。

霍光和左将军上官桀是儿女亲家,关系亲近。霍光的大女儿嫁给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生了一个女儿,和汉昭帝年纪相近,上官桀就托汉昭帝的姐姐鄂邑公主把自己的孙女纳入后宫为婕妤,几个月后就立为皇后。上官桀因此做了骠骑将军,封为桑乐侯。每逢霍光休假出宫,上官桀就代他处理政事。上官桀父子得到高官厚爵,很感激鄂邑公主的恩德。公主的私生活不检点,宠爱丁外人,并为其求取封爵,希望按照娶公主为妻者封为列侯的国家旧例,也封丁外人为列侯,霍光不同意。公主又请求任命丁外人为光禄大夫,想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召见,霍光又没有允许。鄂邑公主因此对霍光非常不满。上官桀父子也因一再为丁外人求封不成而感到脸上无光。

本来在汉武帝时,上官桀已经做到九卿的要职,地位比霍光高。到后来,父子两人都做了将军,宫中又有皇后可以借重——皇后是上官桀的亲孙女、上官安的亲女儿,霍光只不过是她的外祖父,反而独揽了朝政。因此上官桀心里很不服气,便与霍光开始争权。燕王刘旦自以为是汉昭帝的哥哥,却未能继承皇位,常常心怀怨恨。还有御史大夫桑弘羊因为创立了酒类专卖、盐铁国营的制度,为国家开辟了财源,夸耀自己有功,想为子弟谋求官职没能如愿,也怨恨霍光。

于是,鄂邑公主、上官桀父子及桑弘羊与燕王刘旦串通,就以燕王的名义给汉昭帝上一奏章,说:“霍光出外总领郎官演习,沿途超越本分地下令严惩,并预先派皇上的膳食官到目的地为他准备饮食。”还说:“霍光持权营私,把自己府上没有什么功劳的人都封了官,最近又擅自选调增加大将军府的校尉。他专断朝政,为所欲为,必有阴谋。我刘旦愿意交还封国的玉玺,回京到宫中做侍卫,以监视奸臣的行迹。”上官桀等到霍光出宫休假的日子,就把奏章呈奏上去,并打算趁机将奏章发给主管官员审理。那时,桑弘羊则同其他大臣把这作为把柄,想以此迫使霍光辞职。不料奏章呈上后,汉昭帝不批。这使他们没有了主意。

第二天,霍光知道了此事,就停留在西阁画室里不去上殿。汉昭帝问:“大将军在哪里?”左将军上官桀回答道:“因为燕王告发了他的罪行,所以他不敢上殿了!”汉昭帝心知肚明。于是下诏宣霍光上殿。霍光进来,脱下帽子叩头谢罪。汉昭帝说:“请大将军戴上帽子,我知道,这封奏书是假的,汉将军没有罪。”霍光问:“陛下怎知是假?”汉昭帝说:“将军去广明总领郎官演习,是最近的事,我知道。至于选调校尉一事,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因为即使将军要作乱,也不需要增加校尉啊!”当时汉昭帝才十四岁,在场的尚书和左右朝臣都敬佩他见英明。

后来上官桀的同党又有进言毁谤霍光的,汉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是先帝特意嘱托辅佐我的人。他忠心耿耿,天地可鉴。再有敢说大将军坏话的就治罪。”从此,上官桀等人不敢再说什么,就谋划让鄂邑公主出面宴请霍光,埋下伏兵杀他,想就此废掉昭帝,迎接燕王回京为帝。不料这个阴谋被发觉,霍光在汉昭帝的支持下杀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丁外人等,燕王刘旦、鄂邑公主也都自杀了。

霍光忠心耿耿辅佐汉昭帝,汉昭帝始终将政事委托给霍光,直到去世,共十三年。这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四方外族都归附汉朝,俯首称臣。

诚信是君主用人的首要条件,霍光出入宫廷二十多年,小心谨慎,从无差错,赢得了汉武帝的信任,因而赠图托孤。汉昭帝不听谗言,充分信任霍光;霍光不负武帝之托,尽忠尽责地辅助昭帝。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君臣之间的诚信,才有了霍光理政期间西汉的.民富国强。

诚实的名人故事 篇2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他十几岁时当过村了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

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但是他为了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

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

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

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

那个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诚实的名人故事 篇3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麻杆大声呼救。

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

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诚实的名人故事 篇4

故事一: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故事二: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故事三:李苦禅烧画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分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故事四: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

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分析: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商家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此事亦可看出郑板桥的智慧与幽默。

故事五:不知为不知

孔子一辈子勤于学习,知识渊博,后人尊称他为圣人。其实他本人还是很诚实,很谦虚的。他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一次,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一点也不热;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这不就说明早上太阳距亢我们远,中午太阳靠我们近吗?”另一个争辩道:“不对!早上太阳又大又贺,就像车顶上的篷盖那么大;可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顶多也不过菜盘那么大,近的东西大,远的东丁小,这是普通常识。”两个孩子争得不可开交时,抬头看见两个大人站在现前,就问那位年长者“你是谁?”年长者回答:“我叫孔丘,是鲁国人。”一个孩子高兴地说:“噢,原来是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就请你评一评,看谁说得对。”孔子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理角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原来也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呀!”孔子望着笑着离去的孩子,对身边的学生子路说:“在学习上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只有抱着这种诚实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知识。”

故事六:裴度诚归玉带

裴度是唐代政治家,曾做过三朝宰相,虽其貌不扬,个头矮小,但为人诚实。

他从少年是规范就立下做人的宗旨:“只要自己不欺心,不欺人,诚实、努力,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的。”在裴度十五六岁时,有一年秋天到城外香山寺游览。来寺院烧香的一位中年妇女丢失了一个绸布包,被裴度拾到,他一连两日在寺院门前等待失主。当那位妇人两日后从裴度手里接过自己绸布包后,一下子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地说:“您真是我家的大恩人啊!”妇人打开包裹,里面是两条镶满珍珠的玉带。原来这位妇人是准备用这两样东西去官府赎她父亲性命的。国灰其你正蒙冤被判成死罪。

故事七:诚实的门德尔松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白金汉官举行盛大的招待会,欢迎杰出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来访。署名门德尔松的《伊塔尔兹》曲子演奏以后,女王对他称赞道:“单凭这一个曲子,就可证明你是天才。”门德尔松平静地对女王说:“不,那是我妹妹芬妮亚的作品。”原来芬妮亚也是个音乐造诣极深的音乐家。《伊塔尔兹》就是出自她手。由于几个史弟不赞成署女人之名,便商定用门德尔松的名字发表。

诚实的名人故事 篇5

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诚实的名人故事 篇6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有关诚实的名人故事(精选6篇)】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