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名人藏书的故事
导读:
从古到今,文人与书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他们读书、买书、著书、藏书,书是他们陋室里孤窗下心灵的慰藉,是可以倾心的伙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他们从不曾失落的家园。
爱读书必爱买书藏书,将书视为最宝贵的财富。王国维称:“余毕生唯与书册为伴,故最爱而最难舍去者亦唯此耳。他在十六岁时就开始自己购书,累积达万卷以上,其中多珍藏之本。王国维晚年在遗书中特地关照:“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在即将结束生命之际,唯一割舍不下的就是这些书了,可见爱书之心深切。
鲁迅是个嗜书如命的人,在他的生活中,书籍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从十五岁就开始抄书、买书、藏书。鲁迅的藏书共一万四千多册。在鲁迅的中文藏书中,线装古籍占了很大的比例,另外还有八十多部完整的丛书。鲁迅藏书的主渠道,是他自己购买的,还有一部分藏书是托朋友购买,主要是通过曹靖华、陈学昭等人。当然还有出版社和著译者赠书。当时与他有关系的,如北新书局、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等,都将一些新印的书赠送给他。著译者赠送的,包括像胡适、林语堂、郁达夫、郭沫若、巴金等人,也将自己的书题字签名后送给鲁迅。
黄侃因为爱书被世人称为“书淫。黄侃不以为讽,反而极为喜欢。黄侃藏书达三万卷之多,他以购书为乐,每月发薪水都要去买书,有时将一个月的工资全部用于买书。一次,黄侃购《四部丛刊》二千余册,耗资四百三十元;另一次,他一次斥一千六百元巨资购买《道藏》。因黄侃购书,夫人常常为生计发愁,只能暗中向娘家求助。即便如此,黄侃还是不知足,他在诗中说:“十载仅收三万卷,何年方免借书痴?
郁达夫十三岁的'时候,从嘉兴回乡,路过杭州,没有去观赏湖光山色,而是用仅剩的一点钱,买了一大堆旧书。从此,他养成了买书的习惯,并将这一习惯保持了一生。在新加坡,郁达夫买了三千册英文书。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看中文书?连一本《辞海》也不买?郁说:“九岁会作诗,十八岁赴日留学,读的中文书数以万计,专攻过《辞海》,现在应该多读英文书了。
梁实秋藏书甚多,有一年忘了晒书,大饱了蠹鱼,他扼腕痛惜,篆印一枚曰“饱蠹楼,借以自警。著名作家唐弢,以收藏近现代期刊及现代作家珍本著作而闻名,有《晦庵书话》《晦庵序跋》等流传于世。唐弢的藏书,巴金的一句话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学馆有了唐弢的藏书,文学馆就有了一半。
藏书是文人之癖,然而藏书不是目的。文人藏书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装潢门面,在他们看来,好书就像一坛老酒,一壶清茶。藏之愈久,品之愈香。他们用读书来倾听,用写作来倾诉,用藏书来积淀。只是如今书价高涨,文人已经离藏书很远很远,难道这真的要成为历史的绝唱?
【文人名人藏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