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的名人故事

2024-10-29 21:24:25 阅读:

潘石屹的名人故事

潘石屹的名人故事1

我和张欣结婚后就办了一家公司,大概从结婚到办公司这都是前后半年之内完成的事情,最困难的是前面两件事情,家事、公司的事情搅和到一起,差一点儿就离婚了。我记得我们结婚两年、办公司两年的时候,我跟我老婆几乎是天天吵,见面就吵。

有一次她说不行了,她走了,回英国去了,我就开着一辆车,载着行李送她,往首都机场走,走到半路我们俩又吵起来了,她说你把车停下来,我停下车,她拿着行李打出租车走了,一个月没任何联系。我想这段婚姻要画一个句号了,公司就更不用说了。这可能是我们危机最深的时候。

一个月之后她给我打电话,她说她还是想回到中国来,希望不要参与公司的事情。所以,夫妻之间创业确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她就说她在家里生孩子吧,公司的事情就不管了。我说行吧,我就凑合着往前做吧。

在这个做的过程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第一点体会就是找公司合伙人的时候,不要是同学一个班的,这实际上是一个败笔,你会的他也会,你不会的他也不会,经历和知识结构是差不多一样的,而要做合伙人,最重要的是互补,你会的他不会,他会的你不会,这样的话才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人的基础。

我看到这一点,我跟我老婆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老婆是海归,我是土鳖,她从西方来,我从西北来,所以,完全不一样,我们就互相看对方的长处。

第一步就是互相欣赏对方。

第一步就像花园里的花一样,我尽管是棵小草,可是作为花能够欣赏我还是不错的。

我记得我们举办婚礼的那天,我老婆一个最好的朋友派他妹妹过来,我老婆这个朋友从来没见过我,就打电话问他妹妹,张欣找了个老公怎么样,他妹妹唱了歌,“没有树高,没有花香,只是一棵无名的小草”,小草和树要能够互相欣赏。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只是互相欣赏不够,我现在最深的体会就是两个人应该合为一体,就像一束光一样,他是一束光,我是一束光,两束光合在一起,就分不出彼此了。年轻人一边要结婚,一边要跟自己的老婆创办公司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这条道路是一条很艰苦的道路。

潘石屹的名人故事2

好口才可以助你更好地成功

“有了理想,我们才能安于有缺陷的现实生活。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正是理想者的工作要点。”这是被人们誉为“地产大鳄”的潘石屹对“现实”与“理想”的独到见解。在地产江湖上叱咤多年,潘石屹稳健而务实的行事态度和睿智而富有个性的言谈风格深得各界人士的推崇,他的话语如同他旗下的时尚楼盘一样,总是能够成为媒体、舆论追逐关注的焦点。

  巧引典故话荣誉

朴实生动见本性

作为中国地产界较为成功的领袖之一,潘石屹拥有诸多令人羡慕的荣誉和头衔。在“中国十大地产影响力人物”的颁奖典礼上,曹可凡问潘石屹:“在‘潘董事长’‘地产巨鳄’‘商界十大风云人物’‘十大地产影响力人物’这些称呼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潘石屹淡淡地回答:“世界上有一种最危险的歌唱,叫做塞壬的歌唱。传说奥德修斯的船航行到塞壬海峡的时候,海员们必须都塞住耳朵,否则会因为受不了塞壬的歌声诱惑而投海身亡。现在我突然觉得你说的那些称呼,就像塞壬的歌唱。其实,我喜欢的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名字——‘许三多’,没有任何荣誉和头衔,却在默默的行事中体会着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潘石屹为人处事低调平和,对虚名一向看得很淡。但在颁奖典礼这样的场合,倘若他直言自己对虚名的不屑,无疑是不合时宜的。于是,他没有正面回答曹可凡的问题,而是巧引希腊神话中“塞壬的歌唱”来类比荣誉和头衔,幽默而委婉地阐述了自己的立场,然后再用大家熟知的许三多的例子,生动而深刻地道出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从而有效避免了直面回答可能导致的尴尬,在不经意间达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用。

  巧设语境解诘问

感同身受引共鸣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地产界大炮”任志强“相比工资涨幅,房价基本没涨”的谬论一经发表,便遭到了社会各界的猛烈抨击。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担任“房地产分会”论坛主持人的潘石屹:“你赞同任志强的观点吗?”潘石屹微笑着回答:“那只是他的个人观点,我不是很赞同。”“你们是很好的朋友,好朋友应该直言相劝,你为什么不劝劝他不要发表这样的奇谈怪论呢?”记者追问道。“这是我个人的事,关你什么事啊?嘴长在我的身上,说不说是我的自由,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潘石屹突然一脸不高兴,厉声说道。原本热闹的会场一下子寂静下来,大家吃惊地看着他。稍顿片刻,只见潘石屹又微笑着轻声说道:“现在你该明白为什么我不劝他了吧?我劝他的时候,内心的感受就如同你刚才的感受一样,换做是你,你还会去劝吗?”记者只好一笑了之,不好再问什么。

面对记者的责问,潘石屹没有直接解释任志强很难听得进别人的劝告,而是模仿任志强的说话语气,把自己可能会遭遇的尴尬展现给记者。在声色俱厉的“怒斥”中,让记者切身地感受到他的处境和心情,极大地引起了对方的情感共鸣,使记者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深处对潘石屹不劝说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同情,从而就此打住自己的追问。潘石屹出其不意的话语,让记者感同身受,效果远胜于干巴巴的解释。

巧说趣事释沉默

妙趣横生展幽默

在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作品研讨会上,众多名家云集,大家都踊跃发言对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应邀出席的潘石屹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倾听。洪晃“不解”地大声问:“老潘,平时不让你说你抢着说,今天给你机会怎么突然变哑巴了?”众人大笑,潘石屹却慢悠悠地给大家讲了个故事:“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委托我去机场帮他接莫言。那时我是只闻其名还未见过其人,于是就在纸牌上写上了‘莫言’二字早早在机场等他。我想找人聊天消遣,可好多人好奇地瞅着我就是不说话。到了约定时间还没接到莫言,我迫不得已问旁边的人飞机是不是晚点了,那人先把我手中的牌子翻过去,然后说:‘现在我可以对你说话了,我不知道。’我这才猛然醒悟到纸牌上写着‘莫言’二字。今天本来我很想说话的,可一看到对面坐的是莫言,心想可能是主办方特意如此安排,提醒我这个门外汉在你们这些专家学者面前还是少说话为好,以免贻笑大方。”众人笑得前俯后仰。

文学作品研讨对潘石屹来说是属于“玩票”的性质,在一群著名专家学者面前多听少说本是一种谦虚的表现,可洪晃却没有放过他的“沉默”。洪晃的话中明显带有幽默调侃的成分,如果说一些褒人贬己的话进行回应,容易给人恭维不实之感。思维敏捷的潘石屹从去机场接莫言的一个趣事说起,由别人把“莫言”理解为不要说话,联想到主办方把莫言安排在他对面就是让他在专家学者面前少说话。如此对答,既幽默风趣地回应了洪晃的调侃,又绕着弯子赞美了在场的所有人,颇具曲径通幽的奇效,地产界“幽默高手”的美誉真是名不虚传。

巧打比喻谈分工

精彩脱俗显智慧

潘石屹和张欣不仅是一对模范明星夫妻,更是一对商界绝佳搭档。两人一同应邀出席中央电视台的慈善晚会时,主持人周涛问:“你是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而张欣则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我们大家都很好奇,工作中你们是怎么分工的?”“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街头卖艺开场前,通常有一个人专门负责一边敲锣一边大声吆喝吸引观众,另一个人则专门负责表演献艺,表演结束后由敲锣的人去收钱。我们的分工也是这样的,我是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没有真本事的‘土鳖’,而我老婆则是海外留学归来、有着一技之长的‘海龟’,所以公司推广、市场、账务这些不需要太大本事的敲锣事情归我管,而规划、设计、工程这些需要两把刷子的表演活儿都归她管。”台下顿时掌声、笑声一片。

工作分工是一个单调枯燥的专业话题,潘石屹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街头卖艺来别出心裁地打比方,并以“土鳖”进行自嘲,把自己说成是敲锣吆喝的,把张欣形容成表演献艺的,由此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两人的工作分工,说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得精彩脱俗、妙趣横生,当然会赢得听众的掌声和笑声。一番话语,既轻松化解了难题,又激活了现场的气氛,难怪周涛称赞他是“典型的伶牙俐齿”。

交际大师卡耐基说:“良好的口才是事业成功的一半”,潘石屹用高超的言谈和杰出的成就给我们作出了精彩的'诠释。他幽默的语言、敏锐的才思和独特的见解,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这位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军人物的人格魅力和成功之道。

潘石屹的名人故事3

著名房地产大亨潘石屹在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蒸蒸日上,令人叹为观止。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也有一整套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他的这一独特理论和实践,使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和成长。人们从他对孩子的教育上,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教育孩子,也是一门技术活。潘石屹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潘石屹有两个孩子,分别取名潘让和潘少。说到这两个孩子的名字,潘石屹说,我的意思就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人生中要“让” 和“少” 。多让一点、少一点,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聪明。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明白,“让”和“少” ,才是人生中最大的目标和追求。

潘让和潘少从小天资聪颖,学习刻苦,一点没有富家子弟的骄傲和轻狂,反而衣着朴素,谦虚谨慎,团结同学,一直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两个孩子在班上都是班长,是老师的好帮手。

有一次,潘让在学校里和同学们打篮球,这时,又来了其他班上的几个同学也来打篮球。一个篮球架,两拨人要打,谁也不愿相让。争着、争着,有几个同学甚至要动起手来。

潘让这时想起父亲常常教诲自己的话,生活中,要懂得谦让,让,不是软弱,而是一种素质和智慧的体现。于是,潘让走到自己同学面前,对同学们说,我们先到旁边去打羽毛球吧,等他们打好了我们再打也不迟。

刚才还情绪激动的班上同学,听了潘让的一番话,立刻安静下来,他们拿起潘让递过来的羽毛球拍,欢快地到旁边打羽毛球去了。

那个班的同学虽然在打篮球,但气氛明显地感到很沉闷,他们心中好像有了满满的心思,潘让的一番话,在他们耳旁一遍遍地响起,感觉刚才他们做得也很不对,潘让他们先来的,我们却要抢着打,现在潘让主动地让给他们先打,真让人过意不去。打了一会儿,他们来到潘让面前说,还是你们打篮球吧,我们打会羽毛球,一样的。

没想到,一番谦让,却让出一种友情。潘让提议道:“我们两个班打个比赛,好吗?”听到潘让的提议,大家都拍手赞扬,一片叫好。

此后,两个班的同学成了好朋友,常常结对一起去打篮球。同学们说,潘让说得有道理,生活中,学会谦让,海阔天空。

后来,潘石屹听说了这件事,对潘让说,你做得对,让,不是软弱和胆怯,而是一种美德和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的精髄就是“温良恭俭让” 。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应很好地传承下去。

潘石屹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他对孩子却十分苛刻,甚至有些吝啬,从不多给孩子一分钱。孩子在他近乎“不近人情” 的教育中,从小注意勤俭节约,衣服老大穿小了,老二继续穿,两个孩子一点也看不出是“富二代” 。

一次,潘少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潘石屹只让孩子从家里带上盒饭、一瓶水,一分钱也不给他多带。孩子委屈地说,人家同学家长给孩子带几十块钱,您这个父亲真小气,一分钱也不给我带。

潘石屹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道,孩子,不是爸爸没有钱,而是在生活中要学会节省,不能浪费。家里已给你准备好了盒饭和开水,不需要再花什么钱了,从小要懂得“少” ,并不是吝啬,而是一种合理、合情地支出,从小就大手大脚,对将来人生成长是很不利的。

潘少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懂事地点了点头。

潘石屹在孩子教育上,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方式。他说,他的财富,来源于社会,将来还是要回报给社会的。孩子的未来要靠他们自己劳动和创造,不能让他们躺在父辈创造的财富上不劳而获。

一次,一家电视台要同时邀请潘石屹和潘让作现场嘉宾采访,潘石屹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我,他是他,不能让他有种优越感,他的路要靠自己走。

潘让很有主持的才能,在学校里,他就是一名主持人,经常主持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很受师生们的欢迎。有朋友向潘石屹建议,要他通过熟人,让潘让到电视台当个节目主持人,这对孩子来说,是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潘石屹说,这怎么行?我不能给他铺好人生的发展路子,他的路子,要靠他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这样才会有出息,才会在风雨中,磨炼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潘石屹就是这样一位“不近人情”的父亲。虽然潘石屹对孩子教育很严,但是孩子们对他却很理解和尊重。两个孩子说,爸爸这是为了他们好,路要靠自己走,这样的路才会走得踏实、坚强;果实要靠自己种植,这样的果实,才会更加香甜。

在家里,他们有一个门楣上写着“父与子工作室” 。这个工作室,是潘石屹与孩子们进行交流、谈心、学习的地方。在这里,潘石屹常常与孩子们平等地、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谈心。孩子们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人生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向父亲娓娓道来。潘石屹总是静静地听着,然后朋友似的给孩子释疑、解惑,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就与孩子在一起探讨。

那一幕,让人感到格外温暖、甜蜜。

潘石屹说,在“父与子工作室” ,他们还定期开展“父与子读书日”、“ 父与子谈心日”、“父与子学习日”、“ 父与子游戏日” 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日,增进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加深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了解,这对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当今富豪,在市场开拓上,潘石屹无疑是成功者,在家庭子女教育上,潘石屹同样是一名成功者。他的“让”和“少” ,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清新扑面的感觉。一个“让”字,一个“少”字,折射出他一腔侠骨柔情的暖暖父爱情怀,给人们带来了绵绵不绝的回味和思考。

【潘石屹的名人故事】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