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名人故事(通用9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华佗名人故事 篇1
华佗(141~208),安徽省毫县人,东汉外科医生。他首创了“麻沸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技术进行手术的医生,成为我国古代医学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华佗7岁死了父亲,哥哥被抓去充军,一去不返,音信全无。家庭十分贫困,只有小华佗和母亲相依为命。
华佗从小爱好读书,富有钻研精神,对医学饶有兴趣。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后来,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忽冷忽热,周身疼痛,皮肉肿胀。华佗请来很有名气的大夫治病,也不见成效。母亲病故前对华佗说:“孩子,记住你的父母都是被这种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学成医术,好让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亲的去世激发了华佗发愤学医、普济众生的决心。他来到城里,要拜父亲的生前好友蔡医生为师学医。蔡医生开始不想收华佗为徒,可是一想,华佗父亲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转眼不认人,也太不讲情义了。
所以,他想考考华佗,如果他是一块做医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医生主意已定。他见几位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而最高处枝条上的桑叶够不着,便向华佗说:“一你能设法把最高的桑叶采下来吗?”华佗说:“能。”他叫人取了根绳子,拴上块小石子,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被压下来,桑叶就采到了。蔡医生又看见两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个开,就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山羊拉开吗?”华佗又说:“能。”
只见他拔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旁边,斗架的羊早就斗饿了,一见鲜草,忙着抢草吃,自然散开不斗了。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后来华佗跟随师父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终于成为被人拥戴的一代名医。
华佗根据医道,自编了一套“五禽戏”体操,教人用来锻炼身体。不少人练了很有效果。华佗一位表弟长期做“五禽戏”体操,年老时,耳聪目明,牙齿坚固,为同龄人所羡慕。
毕佗一生刚直不阿,不求虚名。有一次,华佗替曹操治好了偏头痛病,深得曹操赏识。曹操要他留在曹府,给他优厚的报酬。华佗在曹府做了一段时间的侍医,但他身在曹府,却心在民间,总想为老百姓多解除疾病之苦。
有一次,华佗借故妻子有病,回家探望。回家后,不愿再去曹府。曹操知道后,以欺骗的罪名把华佗杀了。曹操成了有罪之人,而华佗一直被后人传颂。
华佗名人故事 篇2
东汉末年,有位郡守得了不进饮食的重病,久治不愈,专程请名医华佗来治病。华佗认真切脉后,既没开药方,也没给针炙,一言不发抬腿走了。
郡守见状以为招待不周,忙派人送去丰厚财礼并请华佗吃酒席。一向不收财礼的华佗,不仅如数收下财礼,还去赴宴。十几天过去了,华佗那里仍没动静。郡守心中万分着急,让儿子去问华佗。谁知华佗已带着财礼溜走多日了,只留下一封信,信中只有八个大字:“无耻郡守,枉活人间。”
郡守气得连声大骂华佗,怒不可遏地呼喊:“给我抓住他!杀死他!”人马兵分几路去抓华佗,根本不见他的影子。郡守此时怒火攻心,浑身哆嗦,大咳不已,竟吐出一大滩黑血来。吐过后,虽浑身无力,却感到病情轻松了不少。
第二天,华佗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郡守府门前。他把财礼如数当面交还给郡守,并告诉他:
“你的病已经除掉了。调养几天后,便可痊愈了。”
郡守听罢华佗的话顿觉如释重担,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不知怎样感谢才好。
果然,没几天郡守的顽症便奇迹般地痊愈了。
华佗名人故事 篇3
华佗生活的时代,是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华佗看病不受症状表象所惑,他用药精简,深谙身心交互为用。华佗并不滥用药物。华佗重视预防保健,“治人于未病”,观察自然生态,教人调息生命和谐。但对于病入膏肓的患者,则不加针药,坦然相告。
华佗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他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华佗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中国的医学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有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集其大成。华佗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同时,华佗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很大。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实地开创新的天地。例如当时他就发现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过,他们或者用于战争,或者用于暗杀,或者用于执弄,真正用于动手术治病的却没有。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华佗名人故事 篇4
有许多人一直默默的为社会付出,例如爱迪生和居里夫人……等,虽然这些人有不同的理想和信念,走的路道也不同,可是他们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伟人。
从小就出生在穷人家的华佗,因为小时候常常生病,怕家里的钱会用完,所以小时后立志长大要当医生来帮穷人看病,他每天晚上不断的看书,勤奋的学习,一步一步的接近他的愿望,几年过了,华佗终于成为了医生,每天都研究药材,带着两位徒弟四处的旅行,为各地的穷人医治病痛。
有一次,华陀在为关公治病时,为了不要让病人忍受皮肉之痛,所以决定到外面研究可以让病人感觉不到痛苦的药,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一次的意外中,终于让他找到了可以让病人开刀时,不会感受到任何疼痛的药,他坚持到底的个性造就了医学界的一大进步。
华佗是个意志坚定不会半途而废的人,为了减缓人在疗伤时的疼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也因为他拥有同理心,能够体会别人的痛苦才有了如此创新的发现,所以让我非常的敬佩他,因此,当面临困难时,不但不可以轻言放弃,反而要坚持理想才会成功。
华佗名人故事 篇5
华佗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的技术全面,精通医道,尤于外科,曾发明全身“麻沸散”用于剖腹开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特别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仍谦虚好学。华佗拜师学艺故事,被后人传不佳话。
一次,华佗给一个年轻人看病,经望、闻、切脉后,认为患者得了头风病。可是一时又拿不出治疗此病的药方,急得束手无策,病人也很失望。后来,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医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华佗听后很是惭愧,便打听到老中医的住处,决心去拜师学艺。但华佗当时名噪四方,恐老医生不肯收他不徒,于是改名换姓,来到老中医门下,恳求学医。老人见他心诚,就收下了他。从此,华佗起草贪黑,任劳任怨,虚心好学,终于获得了治头风病的绝技。当华佗满师归来时这个老,中医才明白眼前这个徒弟就是名医华佗,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说;“华佗啊,你已是名扬四海,为何还要到我这里受苦?”华佗把来意告诉了老人,并说“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人各有所长,我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向您学习。”
华佗拜师,不耻下问的故事说明了既要参加实践又要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直接经验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上有限的,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是十分丰富的,都应详尽该好好学习。
华佗名人故事 篇6
《三国演义》的影响,今天的许多史学家也大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时刻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不肯服侍权贵、专门为曹操一个人看病,于是借口妻子病重离开了曹操,曹操屡次催他回来他都不肯,最后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给杀了。
华佗之死责任果真全在曹操吗?华佗真的没有任何过失吗?南京审计学院教授徐少锦先生和河北省平泉民族师范学校的林振清老师认为,华佗之死责任不全在曹操,两篇论文的发表,终于解开了华佗被杀的真正原因。
曹操为何要杀掉华佗呢?《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华佗本为“士人”,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从医仅是“业余爱好”。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
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徐少锦的文章认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但是,该书还记载,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自负,认为陈珪、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
走上从医道路后,华佗深以为耻,经常后悔,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
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两度要挟,意图求取官爵。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
据中医界人士讲,“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为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但若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
在文章中,林振清认为,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
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给处死了。
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吗?
曹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徐少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华佗名人故事 篇7
神医华佗的故事
三国时期有名的神医华佗,少年时代曾跟一位姓蔡的大夫学过医。他聪明、勤奋,很得师傅赏识。有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学抓药吧!"
华佗高高兴兴地来到药铺,谁知师兄们欺负他年幼老实,一杆戥秤你用过了我用,就是不让华佗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几位师兄必定会受到责怪;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华佗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当师兄们把药称完包好,他总要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用手掂量一下药包,心里默默记着,等闲下时再偷偷将掂量过的药包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上的功夫越来越熟练了。有一回,师傅让华佗抓药,见他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顿时怒形于色,严厉地说:"你知道吗?抓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你这样随手就抓,岂不是拿人的性命开玩笑!"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师傅半信半疑地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可不是,跟自己开的分量分毫不差!他又开了个新药方,让华佗再抓几付,结果还是准确无误。师傅十分惊奇,反复询问华佗的好手艺是怎样练出来的。华佗见隐瞒不住,只好如实讲了。师傅听了,激动地说:"能继承我医道的,必定是华佗啊!"
华佗三试茵陈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黄痨病人(黄疸),面色姜黄,眼睛凹陷,极度消瘦,找到华佗说:"先生,请你给我治治病吧。"华佗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黄痨病的办法,我也是无能为力呀!"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病人,发现他变得非常健康,身体强壮,满面红润。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医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学去。"那人回答道:"我没请医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了什么药吧?""药倒没有吃过,不过因为春荒没粮,我吃过些野草。""这就对了!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的什么草啊?"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这个。"华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问那人,吃的几月的蒿,病人说是三月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的青蒿,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把根、茎、叶分类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华佗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一代神医华佗之死
魏国丞相曹操一直患有头痛之疾。一次突然发作,疼痛难忍。于是,连夜便差人将华佗唤来医治。华佗对其经过一番望、闻诊断之后,便对曹操说:他头痛的病因缘于脑内,要先饮麻肺汤,后用利刃打开头颅,将病根"风涎"取出后,才有可能根治。曹操闻听后,以为华佗欲以此来陷害他,当即大怒,便令将士将其拿下,打入囚笼。
而后又不断拷打追问,可怜一代名医便这样冤死于狱中。在非医者看来,华佗的死或许只是让人感到惋惜。而对华佗自己来说,我想在死亡之前其内心应该是很痛苦的。这种痛苦可能只有医者才能理解。而官府之人则同曹一说耳。
人物简介
华佗(约145—208)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医学家,华佗生活的时代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百姓生活十分艰苦。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现已失传。此外,他创制的“五禽戏”也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华佗的逝世年月有误差,他是208年死的但是220年谁给关羽刮骨疗伤,曹操220年头痛病发致死下狱华佗。[1]逝于公元208年,享年六十有三岁。
华佗名人故事 篇8
1,试医丢命
有一年,华佗到某地行医,一个布店的学徒不服气他。这天,学徒吃过午饭,坐在门旁揉肚皮,见华佗走来,就对他的老板说:"今天我想试试华佗的本领。我到柜台里装病,你把他请来,为我诊治。"说罢,他一个翻身,跳进柜台,两手捂着肚子,摔头打滚地嚎叫起来。布店老板忙请华佗给他诊治。华佗望望那学徒的气色,切脉之后,脸色一沉,痛惜地对老板说:"无救了,准备后事吧!"
老板心中好笑。故意问道:"先生.你看他还有多少阳寿?"
"挨不过今夜子时!"华佗说罢,叹息而去。华佗走后,布店老板摇头冷笑:"哼,人传神医,我看也是徒有虚名!"转身对他的小伙计说:"好了好了,别叫了,起来吧!"可是,任他怎么制止,那学徒却仍旧一个劲翻来覆去地嚎叫,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下来。原来刚才他翻腾的时候,挣断了肠子。
2,半部《青囊经》
华佗为曹操治好了病,不愿为官,以妻子有病为由回到家中。曹操派人跟踪私访,过了十多天,私访的人回来向曹操禀告:"华佗妻子无病。"曹操听了很不高兴,不久,曹操脑痛症复发,便命人再请华佗。
华佗到了京城,仍用以前的方法把曹操脑痛症治好。曹操问:"此病时常复发,有无办法根治?"华佗说:"要想此病根除,必须开头颅取出风涎才可不再发作。"曹操本来对华佗就有些不高兴,现在又听华佗说要打开他的头颅,认为华佗不怀好意,存心害他,顿时大怒,将华佗关进牢狱。
华佗在牢房,替狱吏治好了病,所以狱吏对他很照顾。华佗知道这次入狱,很难再获自由,就在狱中写了一部《青囊经》,把他一生为百姓治病的主要经验,都写在里面。书写好不久,他便在狱中病倒。由于年老体弱,思念家人,病愈发严重。有一天狱吏来看望,他拿出《青囊经》,对狱吏说:"这是我一辈子的心血,望你收下,传给后人。"狱吏怕曹操加害,不敢接收。华佗叹口气,只好点火来烧《青囊经》。狱吏看到火起,急忙上前扑灭。可是《青囊经》已烧掉大半。他跺着脚,后悔不该只为自己着想。几天后,华佗去世了。狱吏痛哭一场,将华佗埋葬后,带着残缺的《青囊经》来到亳州访问华佗的家属,哪晓得自从华佗被害,他的家人也被迫逃往外乡。
狱吏回到自己的家乡,专心学习华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青囊经》,几年后,他也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
3,沸儿汤
华佗常给人动手术,病家难耐的痛苦状,使他痛心不已。尤其是华佗给关公刮骨时,看见关公虽然装得若无其事,其实,疼得头上直冒豆大的汗珠。啥办法才能叫病人不这样痛苦呢?华佗决心解决这个难题。
一天,一个朋友从泰山回来,与华佗闲聊,朋友说了一件事:他上泰山时到了半坡,口渴得难忍,摘吃了一种红色的草果子,谁知吃过之后浑身麻木,迷迷糊糊睡着了,等到醒来,已经半夜了。华佗一听,心里猛一高兴,用这种草果子给需要开刀的人吃,病人身上要是麻木,不就不知疼了吗?华佗问朋友,草果子长在什么地方?啥颜色?啥模样?并一一记在心里。
第二天.华佗起身去找这种草果子,8岁的儿子沸儿非要跟父亲去不可。华佗就这一个儿子,平时十分喜爱,拗不住沸儿再三缠磨,就带着他一块去了山东。
华佗按朋友所说,在泰山上找到了这种草果子。但能否像朋友说的那样,吃了就浑身麻木,失去知觉呢?非得试试不行啊。他拿起一个草果子,对儿子说:"沸儿,我想试试这药的效力怎样,要是我失去知觉,醒不过来,你就下山请几个人把我抬下去,免得夜里在这出危险。"沸儿说:"爹,让我试试吧,我年纪小,要是吃了药醒不过来,你把我抱下山就行了。你是医生,要是这药有毒,你还能给我治呢。"华佗听儿子说得有理,就把草果子递给了沸儿。
沸儿吃下去一个,华佗问:"嘴上可麻?"沸儿摇摇头。吃下去两个,华佗又问可麻?"沸儿又摇摇头。一连吃了十几个,华佗问了十几遍,沸儿摇了十几回头。华佗心里泄劲了,怀疑朋友说了瞎话。沸儿越吃越多,吃着吃着,沸儿忽地把头一歪,躺在地上睡着了。华佗喜欢极了,草果子还真能使人失去知觉呢!
华佗抱着沸儿下了山,住在客店里,买了许多好吃的东西,等儿子醒来吃。到了半夜,儿子还没醒来。原来,沸儿吃了过量的草果,中毒死了。见此情景,华佗放声大哭。
后来,华佗用这种草果与几种草药配成了麻药,人喝了,全身麻木,在身上割疮剜肉也不知道疼。可是为了麻药,华佗唯一的儿子沸儿却死了。这药是用沸儿生命换来的。为此,华佗给药取名为"沸儿汤",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麻沸散"。
华佗名人故事 篇9
现在,人们称赞医生的高超技术经常用“华佗再世”这个词语,充分体现出华佗的医术的高明,下面讲述一个华佗学艺的故事。
华佗的师傅是个老郎中,这人脾气古怪,与众不同。那时候,各行各业师傅收徒弟,是把徒弟当奴仆使唤,洗衣煮饭,扫地倒尿,什么累活脏活都做。这老郎中不是这样,他在书房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诀窍
莫洗衣,见病如亲学功夫
谁要是来学艺,就先到书房门口对联下来“考”一下。
这天,华佗来投师,老郎中还是不改老规矩,把华佗带到门口,让华佗看了对联,问道:“华佗,你记住吗?”
华佗说:“记住了: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诀窍;莫洗衣,见病如亲学功夫!”
“好。你懂这个意思吗?”
“我不懂。我慢慢学吧!”
“好!”
老郎中高兴了,因为好多年轻人来投师时,都说:“懂。”一懂就坏了,老郎中就不收了。因为讲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啊!于是,老郎中带着华佗到后园,指指水檐下一块青石说:“什么时候,水滴石穿,你就学好了。”“嗯!”
第二天,老郎中开始门诊了。一天下来,老郎中看了五个病人,全要华佗把病例记下来。记一个,老郎中问一下:“华佗,你怕麻烦吗?”“不怕。”“华佗,你怕辛苦吗?”“不怕。”吃了晚饭,老郎中把华佗叫到跟前,说:“华佗,你把今天五个病例,查对一下医书,看看用药有无差错处。”
华佗在灯下,对着病例,翻着医书,一行一行地看着。五个病例弄好,也差不多二更鼓尽。华佗伸个懒腰,打着呵欠,感到疲劳。于是脱衣上床。刚好上床,老郎中来了,他说:“华佗,我来给你讲课。”华佗只得起来。讲完课,老郎中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自己看吧!”于是,老郎中向外踱着,学着老夫子的腔调,哼着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用功时……”华佗听着老郎中的诗,不觉舌头一伸:“好严的老头儿,这比洗衣倒尿难多啦!”又用心地看下去……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老郎中都这样要求着,华佗勤奋学习,毫不松懈。
一年下来,华佗的病例已记了一千五百多个。这日,老郎中问道:“华佗,一千五百多个病例中,有多少黄疽病?”华佗说:“三十二个。”老郎中又问:“这三十二个用药都相同吗?”“没有一个相同。”“为啥!”“根据老师教导,因为病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初患和复发等不同情况,因此用药各不相同。”
华佗像背书一样地回答,老郎中高兴得直点头。直到晚年,他才收了这么一个称意的徒弟。华佗的功夫过细、过深,使他佩服,老郎中戏谑地说:“看样子,快水滴石穿快了!”华佗谦虚地说:“早咧!”
一天,一个产妇难产,去请老郎中和华佗。老郎中到了产妇家,没费多大工夫,孩子就生下来了,可是落地没有声音。老郎中招呼华佗说:“这是羊水闷的……”华佗没等老郎中说完,就弯下腰,用嘴吮吸着胎儿嘴里的羊水,孩子“哇”的一声哭了。产妇全家高兴极了,热情地款待了师徒俩。
师徒俩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走到檐下,老郎中指着青石说:“细水滴穿青石,全靠功夫深啊!”华佗点点头!走到书房门口,老郎中指着那对联说:“华佗,如今你领会了吧?”
华佗望着老郎中,恳求他说:“老师啊,我还是领会不深。”老郎中高兴地说:“你的话对啊,学无止境嘛!当初我行医时,就遵循两条:一是多熟读医书,多临症;二是对病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你如今两条都已具备,就出师去闯吧!常言说得好,‘只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老师’,我相信你将来会大有作为的。”
华佗牢记老郎中的话,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师傅。果然,他后来行医出了名,名气比他的师傅还响,还大,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华佗名人故事(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