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顶子高三作文
站在元顶子看风景。
清明刚过,上到元顶子茶场,再往上望去,一个园包山像半个球体矗立顶端,在春天里嫩绿覆着苍翠,充满勃勃生机。看那圆圆的山体,不得不惊异自然造化的神奇。茶场处,一颗古松,在半空中并排着生出几根硕大的枝桠,那些枝桠又撑起一顶高大的穹窿,“佛手松”,恰如佛的一只大手,撑开手掌,似有无边法力,又似敞开了胸怀,也像迎客松,在路旁接纳远道而来的客人。不远处山岭的那些挺拔笔直的青松,就是迎客的仪仗队了。拾级而上,登上元顶子,半山腰有飘渺的梵音传来,透过雾霞和鸟鸣,令人沉静,心静,顿然觉得脱去了凡尘,多么空灵静谧。正在复建的元顶寺旁的漆佛树盘根锁石,正面的风动石据说在其某一处轻轻触摸,整个石头便会颤动。山之顶端一极小的平台,这是站在了真正的峰顶了。在元顶子上,随处皆可观景。极目处,原野尽收眼底,那些山际线在薄雾里隐隐约约,长赤镇,红光乡,在视野的尽头如画在纸上。玉湖圆圆的,是一泓闪闪的明镜。绿野中镶嵌着一户户人家,一座座院落。炊烟如雾,河流如带。忽而远处雾气升腾,一片白茫茫的雾海,唯留元顶子山一片青翠,恍处仙山琼阁。登高望远,心胸也豁然开阔,倏然旷达。要识元顶子真面目,必要来到此山中。从南边飘来团团乌云,星星点点的太阳雨洒落在茶园里,半边阳光灿烂,半边花雨潇潇。这真是一座奇山,灵山。
走在元顶子观茶园。
灵山生佳木,元顶子山孕育了元顶子茶。清明时节的气候,显示了这里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之适当的海拔,富硒的土壤,这里从七十年代栽茶,如今已经成了一座茶山,其名声越传越远,我们便是慕名而来。在山脚,从车窗往上望,漫山皆是龙飞凤舞、成列成行、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茶带,望不到山顶,也望不断茶园,那规模,那气派,比电视里看到的风光更让人震撼。行走在茶园里,看那些刚吐出的嫩芽,翠绿鲜嫩,露光闪闪。整整齐齐的,行列分明,俨然一个现代化茶园。采茶人在行列间忙碌,双手游走在茶树带上,时如蜻蜓点水,时而小鸡啄米般迅捷。这时采的茶是一年中最好的,也是价格最贵的。那边茶垄上,有两位采茶姑,采了上面的又在采侧面的`,低处的她们便跪着在采摘,跪在地沟里,一芽一芽的,采得那么仔细,那么专注。她们完全沉浸在收获的季节里了,多么令人心都醉了的一幅采茶图呀!跪着采茶,是对茶的珍惜,也是心对茶的油然膜拜。那些品茶大师,那些茶道专家,你们可曾见到过?走在元顶子的茶园里,我见到了如此圣洁高贵的采茶一幕。在喝茶时,这一幕会在我脑海里永久地闪现。
坐在元顶子品茶香。
来到茶山,不品茶是舍不得走的。泡一杯清明新茶,闻闻那清新的茶香,小啜一口,含在口中,香味满口窜,咽下去,顿觉神清气爽。略懂的,便说茶话,谈茶道。怡人神志,益于身心。多年前,去成都,在街上买了两斤茶叶送给同学,他当时看不起眼,说道:我这里不缺茶叶,何必破费呢。第二年,他在QQ里直呼“茶茶茶”,我不知其意,他说:“你那里的茶很安逸,再给我带几斤过来,我给钱的哈。”我知道南江的茶肯定不错,于是了解到,那茶来自于元顶子,本地很多人都不喝外地茶,都喝元顶子的大叶茶。西湖的龙井茶享誉古今,其茶叶薄如蝉翼,没有元顶子茶芽片那么厚实,我肤浅的质疑那里面又含有多少营养成分?铁观音、碧螺春一泡就是满杯老茶叶,不耐看。普洱茶价格昂贵,一般人还只能喝到低档品,口感哪有好的。元顶子茶片片嫩芽,清香还耐泡,多加点亦有适度的苦涩,且不深究其富硒质地。还最宜用玻璃杯冲泡,观其色,追其型,逐其香,何尚不典雅而大众化,雅俗共饮。每到茶楼,我们都要说一声“来杯南江的元顶子大叶茶”,有外地朋友来耍,也要特意让他们品品,引以为自豪。在不知不觉中,元顶子茶以绿芽、茗兰、红茶几大系列早已名声远播。好酒不怕巷子深,好茶不怕出名迟。嘘,再呷一口。
告别元顶子,总想着整一首打油诗,穷思而得:半壁苍笼半山茶,清明谷雨吐翠芽。闲聚任挑红绿茗,元顶松亭枕云霞。
【元顶子高三作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