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乡民谣》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醉乡民谣》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乡民谣》观后感 篇1
《醉乡民谣》并不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却是我最想说点什么的电影。
一个普通的晚上,不冷也不热,室友都在各干各的,我点开了这部电影,一个人看完,除了感叹一句“全程柔光显得他们皮肤好好”之外,没有什么别的感受,顺手就把播放器关了。
但接下来的几天,几个星期我却三番四次地想起这部电影。一遍遍的,一种挫败感不断地在心里面重复,加深。
你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平庸得一无是处,告诉自己干脆认命算了,自己注定碌碌一生,一事无成?没有天赋,没有运气,做不到全心全意地破釜沉舟一般的努力,也做不到干脆利落的放弃,也许平平凡凡是最好也是唯一的结果。
电影里面勒维恩有自己的音乐梦想,这种音乐梦想和追求给了他清高地坚持下的力量,他也为此奋斗过,带着唱片芝加哥寻找机会,但最终也没能成功,还是得拉下面子寄居在才吵过架的朋友家,继续在酒吧唱那首唱过不知道多少次的歌。
影片的开始和结尾形成一个巧妙的环,似乎是在昭告,前面的所以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他注定只能继续这样无为的日子,继续做一个失败者。
在他穷困潦倒到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想重拾父亲的老路,做一个水手,以此谋生,但由由于证件过期等等原因没能干成。于是还是只能抱回吉他,走那条看起来毫无希望的走了太久的路。
最近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吃学校华联超市旁边的玉米,每晚我都要买一个一块五的小玉米,这样持续了几星期,有一天我忽然想吃一个两块的大玉米,但我还没说出口,买玉米的小哥就已经递给了我一个小玉米,我顿了顿,还是接了过来。拿着走了。
好像和电影没什么关系,但忽然想到了,我想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它只给了你这样一条路,狭窄又坎坷的,望不到头,你选择了,就只能一直走下,说不上坚持还是放弃,你只是习惯了,你也走不了别的路。
想想就觉得无力啊。
对呀,就只是想想,光想想我就害怕了。我不止一次的意识到自己普通平凡,有时候我也愿意宣扬说自己以后做个普通人就好,没有雄心壮志,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但我知道,才十多二十岁的人,怎么可能会这样甘于做一个平庸的人。在读到那些励志故事,看到有人过着上等生活,有人光芒万丈的时候,心里怎么样都会涌出“以后也想过这样的生活,成为这样的人”的想法吧,不可避免的啊,人怎么可能会没有功成名就的欲望呢。
但世界上毕竟还是碌碌无为的人多是吧,当你一次次的努力并没有收到什么结果,当你知道真的有天分的运气这种东西,当你也明白自己根本就做不到那些人为成功所做的事的时候,你也只能生出一种挫败感吧。
当你终于明白,也许自己真的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这世界上碌碌无为的一大群人中的一个,同学会上,你是躲着不,了也抬不起头的那一个。而且你明白所有的这一切很大程度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但你就是这样,自怨自艾。你只能安慰自己,说人不一定非要飞黄腾达,你追求不了世俗的成功,只能过好平淡的日子,日复一日,你成为了你你父母一样的人。
你有些满足现状了,但面对你的儿女,你却仍然希望他们能取得成功,并且也极力的用尽方法促成他们成功。就像你们父母做的一样。
想到这样的人生,我害怕极了,但我却又一遍遍地劝说自己,让自己看开一点。但我知道的,我幽幽的心底,仍然憧憬着。
我不知道我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醉乡民谣》观后感 篇2
电影演到最后,和开头的场景如出一辙——“演出—收工—挨揍”,不禁让我怀疑这里是不是暗藏玄机,因为这电影的导演可是以“藏得深”着称的科恩兄弟。但一时间没能想明白。
直到昨天,因为降温结冰,而我走路一向蹦蹦跳跳漫不经心,刚出门就滑了一跤。想起去年也是在十二月下雨路滑,出门当场摔倒在家门口的瓷砖地上。这场面如此相似,让我感觉自己过了一年好像一点儿都没长心。突然意识到,电影开头和结尾相似的场景,不正是Davis止步不前的事业和人生的缩影么。
看电影之前没搞清楚Davis是谁。因为是提前场,去了很多工作人员和当地影评人。通过工作人员了解到,Davis的原型叫Dave Van ronk,是美国六十年代原声民谣复兴的重要人物,他活跃时期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启发并帮助了一批同时期的民谣歌手,其中包括著名的Bob Dylan和Joni Mitchell。这听起来耳熟,又是一个不得志艺术家的故事,这种题材拿到大部分导演(尤其是混好莱坞的)手里,都或多或少会沾染上一种理想主义被命运践踏的悲壮感,比如去年大热的Searching for Man,以及Anvil! The Story of Anvil。
Davis是穷困潦倒的民谣歌手,流窜于朋友家,为一件毛衣的钱和前搭档撕破脸;他天生具有讨人嫌的本事,能让和睦的朋友聚会气氛僵化,能让贤惠的朋友妻一秒变泼妇;他有天赋,但又不具备出名的条件,别的民谣艺人有好家庭三人组,好基友三人组,还有治愈系大妈,演出多么温馨感人,而他孑然一身一把吉他,唱得全是心碎之歌,他都要把自己唱哭了,在芝加哥试场时,也不过换来老板冷冷的一句“我可没听出任何商机啊”。
Davis的脾气,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事业的发展,可也就是他这样的人才能温馨组合大行其道的时候坚持他惨淡的独唱,如果不是那股子轴劲儿,他早就放弃了,也就不会有启发了Bob Dylan的后话。但科恩兄弟,真的没有任何要赞美Davis的意思,他大部分时间表现得都很混帐;你看不出他到底是怀才不遇还是天赋不足,也看不出他目标有多坚定,从芝加哥回来,他一脸狂躁地说受够了,不干了,结果转眼又回到酒吧唱歌,他似乎只是没想好要干点什么而已。但想到哪干到哪,也算一种选择不是么,Davis的人生,在影片最后因为这个选择而陷入了“演出—收工—挨揍”的循环。
但说Davis是一部冷酷的电影,又似乎辜负了科恩兄弟。他们的确没有良心泛滥到把电影拍成达人秀那样的`励志大片,但依然为主角送上了不易觉察的科恩式关怀。比如那只名叫Ulysses的走丢又回家的猫,比如从芝加哥回程时遇到的那个睡得死死的泽西小哥,又比如恨他入骨,又忍不住要关心他的朋友们,都像雪夜的一束火星,有它在还是冷,但没有它的话可就连路都看不见了。
这部影片和其他科恩电影一样,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细节。其中有一个是,Davis开夜车时,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一只猫,他急刹车后不确定是不是撞上了它。下车去看,发现车上沾了些许血迹。于是他又试图寻找猫的尸体,发现猫一瘸一拐地往森林里走去。那一瞬间他的表情,说不清是欣慰,惋惜,还是痛心。这只瘸了腿的猫,不正像是Davis自己么,前路黑暗,踽踽独行,每一步都艰难而痛苦。更关键的,你根本不知道他干吗这么伤痕累累了还要往前走。可他就是这么往前走了。
《醉乡民谣》观后感 篇3
早在年这个时候,这部让人等了近一年的《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的预告片便已在网上流传开来——那是60年代初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一个胡子拉茬的民谣歌手,带着一把吉他和一只猫忙碌地奔波各处——后来网上查阅一番,才发现科恩兄弟这回故事主角Llewyn Davis的原型,居然是美国民谣的重要唱将范容克(Dave Van Ronk),着实被惊喜到了。
提起范容克,估计鲍勃迪伦的死忠歌迷都知道——当年迪伦刚到纽约时,亦师亦友的范容克不仅向迪伦传授了不少民谣弹唱技法,还影响了迪伦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而在迪伦当年像片中的Llewyn那样潦倒的时候,正是范容克为他让出了沙发……数十年后,在范容克病逝后不久,迪伦也出版了回忆录,里面不乏对范容克的缅怀和感恩。
Llewyn Davis这个虚构名字中的’Davis’,笔者估摸,是借用了范容克师承的黑人民谣大师 Gary Davis——范容克早年就唱了不少这位“牧师歌手”的作品。至于据说是个威尔士名字的’Llewyn’,难免让人想到同是源于威尔士语的名字’Dylan’-为这个角色取这么一个名字,也许科恩兄弟是在承认范容克在美国民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性?
但Llewyn Davis并不完全就是范容克。虽然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范容克还是比那个仿佛眼前都是环路和死胡同的Llewyn Davis幸运多了 ——虽然现实中的范容克也曾为了生活而当过海员,但他并没有遇上演唱事业刚刚起步,伙伴就自杀这样的倒霉事;他的唱片《Inside Dave Von Ronk》在出版后也得到了不少赞誉,而不像电影里Llewyn那张专辑一样遭遇无人问津的冷落——Llewyn Davis的故事,更多是反映了当年一个成功的鲍勃迪伦背后,那无数个像他那样怀着梦想和才华,却得不到成功机遇的民歌手。
故事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民谣的“复兴年代”——那会麦卡锡时代刚结束,老民歌手开始重新活跃,新的民歌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但这跟迪伦和琼贝兹成名后的“黄金年代”还不是一回事。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民谣还只是乡下人的音乐——甚至说不上是音乐,就像在芝加哥的车上那个老爵士乐手那样,他在听说Llewyn唱的是民谣之后,嗤之以鼻说:“哼,民谣?!我还以为你是个音乐人呢…”
和不少遭遇冷眼的年轻歌手一样,Llewyn很不服气地拿起吉他,弹唱了一首指法复杂的《Green,Green Rocky Road》,没想到不管他怎么起劲,老爵士乐手仍是熟睡不起,年轻的诗人也只顾自己开车,眼前只有那一道两边绿幽幽,仿佛没有尽头的乡间路……
说到这场戏,不得不提科恩兄弟在这部电影里两个让人击节的设计:一是片中的音乐几乎都是在场景里的——观众听到的,也正是片里人物正在听到的音乐——这使音乐响起时,观众仿佛也被“邀请”到了故事里;二是因为传统民歌往往有很强的叙事成分,歌里的故事和歌外Llewyn的遭遇总能呼应到一起,使这部剧情似乎很松散的电影,有了平行叙事的意趣。
当Llewyn千里迢迢地赶到芝加哥,见到了业界大亨Bud Grossman时,他唱了《The Death of Queen Jane》这首古老的歌谣——歌谣讲的是英王亨利八世的王后珍妮在诞下一位男婴,即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后,因难产而死的真实故事 —— 唱这样“没有商业价值”的一首歌,只能说明当时Llewyn心里惦记着的,并不是要平步青云,而是那个也许已经生下了自己孩子的前女伴。
这位Bud Grossman的原型,正是后来迪伦的经纪人Albert Grossman,这位仁兄还挖掘了夫妻档Ian & Sylvia——或许正是片中Jim & Jean的原型。就像片子里提到的一样,Albert Grossman也邀请范容克加入他正在组建的一个民歌三重唱(日后相当成功的Peter, Paul and Mary),但被不愿妥协自己音乐的范容克所拒绝。
正如范容克那样,Llewyn用的是传统、质朴的方式演绎那些老民歌——他们的弹唱方式植根于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保留了劳动人民的粗旷,以及那股历史的沉淀,容不得半点矫情的修饰——可在节奏日渐变快的现代都市里,这样的音乐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听众们更青睐Jim & Jean,还有那位小兵哥Troy唱的那种经过精心打磨,朗朗上口的“新民歌”。找不到听众的Llewyn,甚至在探望已经失交流能力父亲的时,也要带上吉他,演唱一曲渔家歌谣《Shoals of Herring》——只是父亲已经无法给他赞许,而Llewyn也注定只能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独自前行。
回到民谣小酒馆的舞台上,他唱起一首充满自嘲意味的《Hang Me, Oh Hang Me》,这歌讲述了一个云游四方的人,在穷困潦倒之际沦为强盗,最终不幸被捕,处以绞刑——歌词唱道“被吊死我也不怕,只叹长眠不起太无趣,我可是个走遍天下的人啊”——四处奔波并没有为Llewyn找到命运的转机,可他所畏惧的,是没有音乐的生活,会变得像父亲那样麻木般的“存在”。
正如《Hang Me》一样,即使是生活再痛苦难堪,民歌唱出来时永远是坚忍、乐观的。Llewyn最后在片中独自唱起了曾经和同伴一起合唱的《Fare Thee Well》——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向自杀了的同伴作告别,又或是他在向那些不堪的往事说再见,不管怎样,我们听到了他坚强的心声——片尾,在挨了几拳后,他还忍痛朝打了他的人半开玩笑地说了句“再见”,这让我们相信,他会继续走下,唱下。而更让大家感到欣慰的,是科恩兄弟这样坚持自己风格多年的电影人,能为所有坚持自我却未能得到喝彩的艺术家,作出这样一部真挚感人的电影。
【《醉乡民谣》观后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