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是怎样造就的》说明文阅读题

2024-10-13 13:23:19 阅读:

《斜塔是怎样造就的》说明文阅读题

比萨斜塔始建于1173年8月,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最初塔高设计为100米左右。在建造头两层时,塔身一直是垂直的,但是到了第三层,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塔身开始倾斜,并且不得不在1185年暂时停工。

由于施工所选择的地点十分地不稳定,并不足以承受如此巨大的一座建筑。斜塔地基下面土层十分特殊,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土层,由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软的黏土相间形成,而在深约一米的地方则是地下水层。这个结论是在对地基土层成分进行观测后得出的。而最新的挖掘表明,钟楼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边缘,因此土质在建造时便已经沙化和下沉。

比萨塔的建造停止近1个世纪,直到1272年,工程继续,建造者想尽办法希望能够修正倾斜,因此刻意将钟楼第四层搭建成反方向的倾斜,以便补偿已经发生的中心偏离。但是当工程进行到了第七层的时候反而向反向倾斜了0.6度。工程不得不再次暂停。

直到1372年,塔身的第八层完工,才算正式建设完毕。8层的钟楼,共54米高,7口钟。7口钟原本是按照音阶排列,而整个塔身就像一个巨大的发音管,钟响时应该发出优美的旋律,但是,由于担心发生坍塌,钟楼建成后却没有真正使用过。

比萨塔面临着两个主要的危险:石料使用导致的.结构失效以及地基土壤沉降。有学者认为,近期对于比萨斜塔做的补救较为有效的就是,在其北部通过660吨铅块配重,通过钢索联系斜塔,阻止比萨塔继续倾斜。到1993年,这个方法不仅阻止了比萨塔的继续倾斜,还扶正了15毫米。

最终,拯救了比萨斜塔的方法是“掏土法”,最早于1962 年,由意大利工程师泰拉奇纳针对比萨斜塔的倾斜恶化问题提出,由于显得不够深奥而遭长期搁置。但是后来这个方法在墨西哥城主教堂的纠偏中成功应用,又被重新得到认识和采纳。1999年10月,比萨斜塔采用斜向钻孔方式,从斜塔北侧的地基下缓慢向外抽取土壤,使北侧地基高度下降,斜塔重心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北侧移动。

经过11年的修缮,耗资约3960万美元,斜塔被扶正44厘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目前塔身与中心倾斜的距离达到4米,但维修斜塔的专家认为,只要不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经过修复的比萨斜塔,300年内将不会倒塌。

经过持续的监测,到2008年,塔身已经不再继续倾斜,而且,倾斜的距离又减少了4厘米。

许多专家对比萨斜塔的全部历史以及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并采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比萨中古史学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后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黏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

虽说如此,塔身使用的石材依然是目前一些专家所担心的,毕竟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一旦其中一块石料发生破裂,那么整个塔身就将毁于一旦。此外,任何微小的地震也有可能将比萨塔摧毁。

1. 请对本文的标题作简要赏析。

2.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3. 围绕比萨斜塔,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4.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经过11年的修缮,耗资约3960万美元,斜塔被扶正44厘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 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探究发现。

苏州虎丘斜塔,塔高47米,八角七层,青砖造就,此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座江南最古老的大型砖塔在建造时地基就有局部沉降,以后历次修葺,并没有控制住塔身倾斜。1976年,该塔出现危险情况,塔墩裂开,墩砖压碎,当时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临时排险措施。1981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加固修缮。使这座古塔控制了倾斜。经测定,塔身的倾斜度和沉降都处于稳定状态,现在塔顶中心偏离塔底中心2.32米,塔身倾斜度为2.47度,被国外建筑学家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参考答案:

1.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本文的标题是一个疑问句,以问句为题,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点明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时间顺序。

3.比萨斜塔的建造历程、倾斜原因、拯救措施等。

4.不能删去。“基本”表示程度,是大致、大体上的意思,此题说明预期的效果已大致达到,但未完成达到。如果删去“基本”,则表示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不符合事实。

5.苏州虎丘斜塔在建造时地基就有局部沉降,以后历次修葺,并没有控制住塔身倾斜,它与比萨斜塔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被国外建筑学家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斜塔是怎样造就的》说明文阅读题】

标签: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