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1500字

2024-09-20 15:27:42 阅读:

放寒假了,我来了兴致想写副对联,翻来找去却发现对联纸早已用完,于是出门去寻购。来到所城里寻那熟悉的笔墨纸砚店,却发现那里已封闭整修,在街头只看见正在修建的一座青灰色石头城楼,像个大水泥块。据说,这次改造再用不到10天即可完成。我不禁心想:慢工出细活,如此求速度能修缮的很好吗?无奈只得另找地方购买。

回想起从前的所城里,自明代起是烟台的发祥地,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是一片老城区,凝聚着老烟台几代人回忆。两边的店铺有卖各类笔墨纸砚、油盐酱醋、杂七杂八东西的店铺,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常常聚在街巷门口打牌、打麻将。无论寒暑,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升起的时候,街口修自行车的老大爷便搬着工具箱支起摊子,那只大黄狗蹲坐在一旁,默默的注视着来往的行人。有老顾客来修车,坐着马扎一边与大爷闲聊一边摩挲着大黄狗,它就那么老实的趴着,是所城里固定的一景。

大年初三下午,我与家人来到所城里,从北门入,盛开的粉红樱花、熙熙攘攘的人群迎面而来,让我刹那间恍惚了。原来坑洼不平的街道已重新铺上错落有致的青石板,带有一种质朴的古风。那些受损程度各异的房子全翻新成白墙青砖石瓦,那檐上的瓦片硬硬的,如同鱼鳞般层层叠叠。街内入驻了好多各有特色的商家“陕北小吃”“蓬莱小面”“烟台饭馆”,还有一个有池子的小酒馆。装修的形态各异,充满趣味。孩子们围在各种手工艺品摊位前叽叽喳喳的挑选着。

待我走进南街主道仔细观赏后,却发现以前那些熟悉的店铺早已消失不见。那槐树还在,而大槐树下的馄饨店却拆迁而去。城中房屋还在,但那些熟悉的人和物,那些街坊邻里却不知何处去了。门口那修自行车的老人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维持秩序的保安。看着两边的那些房屋,虽说都焕然一新,入驻了新主人。但是我却感觉缺点什么,不禁怅然若失。

走着走着,来到一个巷口,这边还未改造完成,留有老城区的风貌。我想去一探究竟,寻找当年的感觉,便进去仔细观察。只见残垣断壁,泥泞的土路上,乱扯的电线、柴禾堆,破烂丢溜的垃圾。小巷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留下了无数岁月的痕迹,那老旧木门上的的对联残留层层叠叠,充斥着一股怀旧气息。我走走停停,不时拿起相机记录下这充满人情味的场景。

此时,不远处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我见状快步走过去,想看发生了什么。原来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在一间大院外跟游客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他捏着雪白的胡子笑呵呵的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里就是我小时候上的托儿所,也就是现在的工程指挥部。我辗转外地六十余年,今天终于回到这里,看着改建的这么好,心里是真高兴啊。我还记得当年在这生活的点点滴滴,老师的教诲、小朋友之间的娱乐……到这后记忆如潮水般涌上来了。对了,你们要不要听我当时托儿所阿姨教我的一首儿歌?我现在还会唱哟……”“好好好太好啦”“这里是我的家……人人夸我好娃娃……”霎时,现场响起了十余人热烈的掌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远远望着新建的“宣化门”三个字格外醒目,城门上灯火通明环绕着一圈圈的亮光,勾勒出城楼的轮廓,城楼上四角分别悬挂着红艳艳的灯笼,烘托出热闹的节日气氛。我登上城楼,俯瞰所城里的主街,我终于体会到什么叫人山人海,比肩接踵,各样的人,谁也不敢快走、谁可都想快快过去,各种声音都被小街——像一架扩音机似的一一嗡嗡的联成一片,仿佛人人都发着点声音,都嗡嗡的响。街道在各种花色灯光的照映下如同披上了层神秘的面纱。

往外走时,发现我印象中的那家“陈记杂货铺”依旧红红火火的营业。我漫步进去,大声吆喝:“老板,给我来瓶北冰洋汽水!”大叔踩着咯吱作响的木板楼梯下来:“好嘞,搁这呢”,我拿起撬开瓶盖,昂首漫灌咕咚咕咚下肚,然后满意地使二氧化碳从我的鼻腔和口腔中呼出,带着一股淡淡的橙子香气。

夜深出西门,卖焖子的奶奶正翻炒着热气腾腾的焖子,我们走上前买了份,老奶奶热情的招呼:“幸亏政府重新整修了,原来条件不好凑合沉闷的过日子,今年大家都来逛逛,有手艺的也都有营生干,我初二就出来啦”。我接过焖子一尝依旧还是那个味道。

最容易勾起回忆的是故乡,而乡情便是如此。虽然改变了许多,但是“人在城在”有人便有情,一些传统的东西还在。我相信,只要人在,那质朴的乡情就一定会流传下去。

标签:乡情1500字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