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原文和翻译

2024-09-11 00:43:33 文题网 阅读:

国风·唐风·有杕之杜

【先秦】佚名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注释

杕(dì 地):树木孤生独特貌。杜:杜梨,又名棠梨。

道左:道路左边,古人以东为左。

噬(shì 是):发语词。一说何,曷。适:到,往。

曷:同“盍”,何不。饮食(yìn sì 印四):喝酒吃饭。一说满足情爱之欲。

周:右的假借。

游:来看。

译文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左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访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右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看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赏析

《唐风·有杕之杜》大致是描写一个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共饮谈心,以解孤独寂寞之苦。诗中的“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界隔了一堵“墙”,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图改变与世隔绝的处境,渴望有良友来访,彼此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诗共两章,各六句。每章的开头均为“兴之比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杜梨长于荒野偏僻处,果小而酸,向来被人冷落,显得孤零零的。作者在此,借物起兴,以物喻人,用触物兴叹的手法引出下文,显得顺理成章。全诗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以期待的眼光,诚挚的态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频频召唤“君子”来访做客。“我”从自己强烈的寻友愿望出发,步步设想双方的心态和行为。“我”对“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不知他“噬肯适我”“噬肯来游”,只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肯’字落笔妙,心冀其来,然未敢期其中心肯之而必来也。”(朱守亮《诗经评释》)从全诗看,“中心好之”是关键句子。“我”对“君子”有好感,切盼与之交往,而在进行的方法上,选择了请“君子”来家做客,端上美酒佳肴,殷勤待之。借此机会,一则表明自己好客的诚意,二则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谊。或许这就是此诗两章末句均用“曷饮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细细玩味,“曷”字似有“画外之音”——试探的心理。至于“我”的盼友愿望是否实现,诗中没有交代。不过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独感,通过诗歌已有所宣泄,得到一定缓解。

这首短诗,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树,盼友者站在那里翘首苦盼“君子”来访的神态,殷勤款待“君子”时的情景(此为“我”的想像),历历在目。在章法结构上,此诗带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要说有变化,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换了三个字,即第一章的“左”改为“周”,“适我’’改为“来游”。换字又与换韵有关,第一章的“左”与“我”隔句押韵,第二章的“周”与“游”隔句押韵。

创作背景

关于《唐风·有杕之杜》的诗旨背景,历来有多种看法。《毛诗序》云:“《有杕之杜》,刺晋武公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朱熹《诗集传》、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等认为是为“好贤而恐不足以致之”而作。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是“欢迎客人的短歌”。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等认为是为思念征夫而作。另外还有陈子展《国风选译》等的流浪乞食说、程俊英《诗经译注》等的情歌说和朱守亮《诗经评释》等的孤独盼友说。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