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宋】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注 释
木兰花慢:词牌名,柳永《乐章集》注“高平调”。正体双调一百零一字,上片十句五平韵,下片十句七平韵。此词为变体,双调一百零一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九句五平韵。
将旦:即将天亮。旦,用作动词,天亮。
《天问》:楚辞篇名,战国屈原创作的一篇长诗。全篇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组成,这些问题包括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各个方面,表现出诗人对旧的传统观念的怀疑,以及对科学、文化、宗教、历史的探索精神。《天问》体,即类似此诗,纯以对天发问的形式构思结撰而成篇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模式。赋:写作。
可怜:可爱。今夕:今夜。
悠悠:遥远的样子。
别有:另有。
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
天外:指茫茫宇宙。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汗漫,广阔无边。
但:只,仅。浩浩:形容广大。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
飞镜:喻月亮。满月团圆明亮如镜,又运行在天,故古人拟之为“飞镜”。唐李白《把酒问月》:“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系(xì):拴缚。
姮娥(héng é):即嫦娥。神话传说中远古英雄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了西王母给她丈夫的不死之药,飞升到月亮中,成为月神。一作“嫦娥”。
谓:据说。谓经,一作“谓洋”。经海底:古人以为月亮是从海里升出的。问无由:无处可询问。无由,无从,没有门径。
恍惚:形容捉摸不透,又形容神思不定。
万里长鲸:巨大的鲸鱼,“万里”是夸张语。
纵横:横冲直撞。
玉殿琼楼:传说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
虾蟆(há ma):即“蛤蟆”,蟾蜍的俗称。传说月宫中有蟾蜍。故:同“固”,本来。堪:能够。浴水:游泳。
云何:如何,为何。云,语助词。玉兔:白兔。传说月宫中有玉兔。解沉浮:识水性,会游泳。解,会。
若道:如果说。都齐:一切,一齐。无恙(yàng):平安无事。恙,疾病,伤害。
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译 文
中秋节喝酒一直喝到快要天亮,有宾客说,前人咏中秋节的诗词有写等候月亮升现的,而没有写送别月亮离去的。于是,我就用《天问》体写了这首送月词。
可爱啊今夜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在东边升起?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中秋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像钩一样弯?
赏 析
辛弃疾写过不少中秋题材的词,但这首比较特别。从词的序言中看,词人点明了这是一首用“天问”体写成的“送月”词。词人“送月”一反传统,既不叙悲欢离合,也不写游子思妇,而是依据自己对浩瀚天空的观察并结合想象,仿照屈原《天问》的写法,融会有关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上片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可怜今夕月”,首句先对月亮赞美,以下便接连提出疑问。“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先问,可爱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了?继而问,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也说明他对客观自然观察细致,才具有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在对月亮的出没作了猜想之后,词人又针对有关月亮的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提出了一系列疑问:是不是天外空空荡荡无涯无际,只是一股大风把明月送走了?月亮无根悬在空中,是谁把它系住了?月宫的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这些问题对今天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就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来说,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也说明词人对有关月中嫦娥的神话故事产生了怀疑。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对有关月亮的传说,陈述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提出疑问。“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这两句是针对月亮的运行路线说的。词人说,有人认为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却又无从查问,这种说法让人迷茫困惑忧虑不解。以下便针对这种说法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由“怕”字领起,是写词人的担忧,如果月亮真的经过海底,他真担心海中往来奔突的鲸鱼,撞坏了月宫中的华美宫殿。“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传说中月亮上面还有蟾蜍和玉兔,词人禁不住问,在月亮通过海底的时候,本来就会游水的蛤蟆固然无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结尾两句更进一层,对月亮运行经过海底的说法提出问题。“无恙”是对上边疑问的总结,是说如果月宫中的房子不被撞坏,玉兔也和蛤蟆一样,顺利渡过大海,没有发生任何问题,那么圆圆的月亮又为什么渐渐地会变成如钩的月牙呢?
词人想象的翅翼,一会儿飞向广阔的太空,一会儿沉入深幽的海底,对月亮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奇,问得妙,问得异想天开,饶有风趣,耐人寻味。词人把有关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巧妙地加以编织,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创造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形象。月宫里的玉兔、蟾蜍被写得活灵活现。全词以有限的问句,表现了词人在皓月当空的夜晚,面对明月,面对宇宙,甚至面对社会人生无限多的困惑和不解所产生的疑问,其实这正是词人内心郁闷的一种流露,一种释放的方式。词人通过这首词或许表现了这样的寄意:那浩瀚的夜空、清冷的月宫都有人关注、有人发问,可是自己满腔的悲愤、痛苦和委屈根本没有人关注、理解。这样一来,就使词的主旨得到了深化。词人的众多疑问,在今天看来已不是问题。但鉴于辛弃疾生活的时代,鉴于当时的认识能力,他能有这样的发问,表现了大胆的求索精神,难能可贵。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庆元中辛弃疾罢居瓢泉时期。南宋朝廷对于罢职的官员,虽然不再委任职务,但给以丰厚的钱财,这使得辛弃疾能够在生活上比较宽裕,因此与朋友交游饮宴也很平常。此词为词人在中秋之夜举行宴会招待客人时所作的一首咏月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