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赏析

2024-09-10 23:21:48 张丽丽 阅读:

《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此时的苏轼孤独失意,但赤壁的一轮明月却驱散了他心头的阴霾,帮助他走向圆融和成熟。那么,这是一轮怎样的明月呢?

01、恬静之月

泛舟中流,赏月吟诗,自古便是文人一大雅事。今夜,苏轼来了,而赤壁亦已盛装,准备好了命运中的这场邂逅。

看看吧,风清波顺,水面是多么的柔和平静;空中轻雾飘浮,虚无缥缈,更添几分朦胧的诗意;顺着水光望向天边,望到的是满满的辽阔和自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轮圆月款款地从东山之上升起,优雅地在天空之上徜徉。月光轻得如同羽毛,轻抚诗人的内心。

听听吧,听听诗人多情的吟诵,“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作者为什么要吟诵这首诗呢?除了应景之外,更重要的是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说明此时的他内心是温柔的,是没有乌台诗案的,他的眼里心里只盛着一轮澄澈、皎洁的明月。载酒载月,飘然江面,这让他欢喜,让他放歌,让他脱离尘世,让他羽化登仙,让他仿佛把心置于秋千之上。

赤壁的这轮明月,不正像那个月下幽静闲雅的女子吗?那么美丽,那么纯净。对于她,除了爱慕,诗人还能再表达什么呢?

02、幽怨之月

热爱美,追求美,那是人的天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得到美的。美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心中的美人啊,你为何要这样若即若离、忽远忽近?何时你才能明白我殷殷期盼之心?何时我才能获得你的青睐?你让我怅惘而又无奈。

苏轼从月中读出的除了这样一种“永远靠不近”的忧伤,还读出了一种“难以抉择”的纠结,一种期盼永恒却又难以永恒的悲叹。此处还引用曹操的诗句,一是为照应题目“赤壁”,引出曹操的风流倜傥,英才盖世。二也表达了诗人的一种人生的迷茫,“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此时的他多像那正在“择枝”的乌鹊。被贬黄州,他的人生陷入困境。四十多岁,他却突然没有了方向,他不知道今后自己该选择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是该像曹操一样叱咤风云,青史留名?还是应该向命运妥协,散发弄扁舟,逍遥江湖?人应该在尘世中追求一种怎样的幸福?怎样的活法才能让生命不朽?

可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个体的生命在自然中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永恒啊,似乎只属于江水和明月,这怎能不让人心生幽怨和哀伤。

03、圆融之月

江水静静地流淌,水面上月光跳荡,似乎在暗示,又像是昭告……

一切鲜活的生命都是在不断的辞旧迎新,旧的自是去了,新的则不断进入,没有必要为此而嗟叹或欢欣。因为万物终归平衡,万物也趋于平等,一切都是永恒的,也都只是短暂的。何况人的一生中又有那么多的不可预知、出人意料,渺小的自我能主宰的东西何其微小,又何其短暂。所以何必要操万世之心,忧自身浅陋呢。且珍惜眼前好了,怀一襟清风,掬满杯明月,随时邀约,随处相伴,随心起舞。把每一个“短暂”都过得潇潇洒洒,在每一个“短暂”中都能够拈花微笑。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这赤壁的月啊,这像水一样的月,她轻轻荡去了苏轼从京城带来的尘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由如仙子、赤诚如婴儿的苏轼。这像镜一样的月啊,她照见了苏轼的热切、失望、无奈和幽怨,她虽沉默不语,却又最为深刻,她用她的盈亏虚实告诉苏轼何谓“变化”,告诉了他且自从容、且自淡定。

这赤壁的月啊,照见的又何止是一个苏轼?那不就是每一个从童年到中青年、再到晚年的“我”吗?——也曾坦荡自在、无拘无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也曾无奈愤懑、迷茫失落,也曾有看尽世事变迁后的不喜不忧、洒脱成熟。那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的“不知”到“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知不可”,再到“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不知”,不也概括了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三个阶段中的思想发展轨迹吗?

苏轼在“壬戌之秋”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轮明月,这也是他人生秋季最丰盈的收获。他用明月为我们煮一杯精神的茗茶,千载余香,悠然古今。凝望苏轼,凝望明月,我们自可以且行且歌。

【注】作者为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