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全诗欣赏

2024-09-10 22:52:14 文题网 阅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诗原文翻译赏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做的菩萨蛮,此时写于作者南归十余年之后,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作者对祖国的感情。词中”青山掩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宋词中的名句。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gū)。

注释

⑴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⑵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⑶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京师。

⑸可怜:可惜。

⑹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⑺鹧鸪(zhè gū):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诗意翻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

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

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

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

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zhè gū)。

译文1:

郁孤台下滔滔江水中,曾经有过多少的眼泪。朝西北遥望京城,可惜无数山遮挡了视线。

青山又怎能遮挡,浩浩江水终将会东流。黄昏我正在发愁时,听见鹧鸪在深山中哀啼。

译文2:

郁孤台下奔涌着赣江水,中间流淌着多少乱离灾民的血泪。向西北遥望着汴京都,可怜无数的青山将视线遮住。

大江滔滔呵,青山遮也遮不住,毕竟是东流赴海无可拦阻。然而江上正暮色苍茫使我愁苦,从群山深处听到鸣叫的鹧鸪。

赏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咕咕”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此词作于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正在江西赣州任上。造口在万安县西南。作者登台望远,“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起首含两地名,深有寄寓。郁孤台为唐虔州刺史李勉所建,他曾登台西望长安。而自己呢?哪有“长安”可望!一可悲。当年金兵追隆裕,受难的百姓成千上万过赣江,伤心泪汇成无底的河;至今失地未收。二可悲。“西北”二句,“飘逸中亦深练。”它借景抒情,借叹息北望京城被阻隔,暗喻恢复无望。“可叹”中有无限悲愤。

下片抒愁苦与不满之情。“青山”二句是写眼前所见,“毕竟”正是自然的规律,这里借水怨山有所暗喻:江水能冲破重重阻隔曲折而终于东去,而自己却无法挣脱羁留、冲破压抑而撇于一隅,岂不令人烦恼。最后以鹧鸪声增添诗人沮丧情绪,愁上加愁,益见诗人国情怀。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愠不火,蕴藉深沉。手法实为高超。

名解: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故又纵笔写出 :“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极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 :“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 :“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抑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一结悲凉无已。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