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通过毛泽东私人生活的一个侧面,揭示了其丰富而真实的情感世界。
主席的育子,如同他处理其他事物一样,显示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留学归国的岸英,用主席的话说,已是个“秀才”了,在当时人才缺乏的情况下,让他直接到机关工作似不为过。但毛泽东认为,岸英年纪还轻,阅历尚浅,应让他深人基层,调查研究,进行磨炼,认真地读一读社会这所大学,以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在影片中我们既看到了毛泽东那令人动容的慈爱,也看到他严格教子的坚决—就在岸英回国的第二天,便奔赴了人生的第二所“大学”。
最令人动情的是毛泽东送子去朝鲜战场的几组镜头。毛泽东是爱子的,他是一位慈父,希望儿子不像古代的赵括那样只会纸上谈兵,而要成为文武全才。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岸英也不应有任何特权,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是他应尽的义务。于是,毅然送子赴战场。
从古到今,举凡地位高、影响大的人物,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不让子女庇荫于大树下?又有几人能像毛泽东那样真正为子“计深远”呢?由此我想到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古话,再由此生发了许多历史和现实的感慨……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_这是古人的教子观。毛泽东能像古人那样为儿子“计深远”已属不易,更可贵的是,这种“计深远”已不属于为一己一姓谋划,而是与祖国的前途相联系。反观目前的社会现象,我们虽能看到不少为子’‘计深远”的实例,便值得忧虑的现象仍然不少: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以溺为爱,以护代“炼”,以私废公,不仅不觉其害,反窃窃自得其乐,或自以为得意。殊不知,这种种“爱子”“育子”的方法,受害者终是其子。这样的人,莫说与毛泽东的博大胸襟相比,就是与触龙这样的古人比较,也是相距甚远呢。
标签:观后感通过影片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