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毛丫头成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倪惠英有许多感慨。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倪惠英7岁儿子的画作《我的妈妈倪惠英》,在全国少年美术大赛中获得银奖、最佳创意奖,画面是身着戏装的倪惠英正在舞台上演出。
从艺31年的倪惠英,先后获得1981年广东省粤剧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主角奖”、广州市第二届文艺奖“表演艺术特等奖”等多个奖项。对这位著名粤剧演员来说,因儿子获奖而带来的喜悦,胜于自己以往历次获奖。可是,7年前,为要不要这个孩子,倪惠英曾思想斗争激烈。
倪惠英14岁的时候踏进了粤剧界。1970年的一个夜晚,在一个宽敞的广场上,头扎两股小辫子的中学生倪惠英昂首阔步走到舞台中央,不慌不忙地对着数千观众高歌一段粤曲《延安窑洞灯火明》。圆润、清亮的嗓音,立刻引起在场的行内人士的注意。一曲歌罢,台下掌声雷动。当时,倪惠英年仅14岁。不久,她被招人粤剧团,边演边学,陆续参加《红灯记》、《龙江颂》、》《枫树湾》等现代粤剧的演出。18岁时因演现代粤剧《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一角,倪惠英名声大振。1976年7月I日,倪惠英加人了中国共产党。“文革”结束后,聪明好学、刻苦用功的倪惠英如禾苗久旱逢甘霖,有幸获得了多位粤剧前辈的扶掖,很快便成为粤剧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7年前,倪惠英的事业正如日中天。艺术上,她已红遍海内外;政治上,她是中共广州市委委员、广州市“三八”红旗手,出席了党的“十四大”和省委的“七大”。就在这年,粤剧团要进行体制改革。当时身为广州粤剧一团团长的她,很想在这次改革中做一番成绩。偏偏这个时候她怀孕了……她向一位医生说了自己矛盾的心情,对方的一句话,令她顿时心软:“一个女人,家庭和做母亲才是永远的。”她决定把孩子生下来,而剧团的改革工作也要做好。
剧团改革工作量大,几乎天天要开会。直至离预产期还有一个星期时,仍开会到晚上7时。那天,她一回到家就感觉不舒服,立刻上医院,第二天,剖腹产生下儿子。想到儿子没出世就随自己四下奔波,倪惠英感到内疚。可是,自己是共产党员,从一个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成长为名闻遐迩的表演艺术家,靠的不都是党的培养吗!
当初,父亲反对倪惠英进粤剧团,说“文艺界是资产阶级大染缸”。共产党员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对年仅十四五岁的女儿不放心,常常写信来教育她。倪惠英虽然不同意父亲的看法,但父亲一再嘱咐的做人要有责任感、要有良心、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等道理,使她主动向党靠拢。人党以后,在实践中她越来越认识到,个人的事业与党的事业是一致的;演好戏,全心全意地为广大观众服务,就是对党的回报。
20世纪80年代初,“出国热”兴起。倪惠英有很多机会可以出国,但她不走。她说,我的事业只有在中国才能得到发展。
下乡演出,倪惠英没缺过一场。她说,见到群众这么欢迎粤剧,我就更体会到什么叫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不要把演戏视为一种“谋生手段”,而是要通过我们的演出,让群众不断获得新的启迪。正是基于这种思想,4年前,倪惠英组织排演了反映农村新风貌的现代戏《土缘》。不管别人怎么议论,她都坚持演下去。《土缘》现己成为省内演出场次最多的一出现代粤剧。倪惠英认为,一名党员艺术家,什么时候都不要忽略艺术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的相互统一。
标签:著名成为优秀艺术家黄毛丫头表演艺术家倪惠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