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朝大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现在的河南巩县,七岁就能写诗,到十五六岁的时候,他还没有脱离孩子气,喜欢爬树,同时却常常去参加诗人们的聚会,发表对文学的见解。
杜甫的一生非常不幸:不被重用,连年不断的战乱,疾病,贫困。这使他能更深刻地体会人民的疾苦。他许多诗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杜甫在四川成都居住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大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刮跑了。他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最后几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杜甫的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感情,在反映人民所受的压迫和苦难方面,他达到了古代诗人从未达到的深度。诗人从各方面为我们描绘了那个充满了人民血和泪的时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流传千古的名句,就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杜诗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他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无论叙事、抒情或两者的结合,都在前人基础上达到了新水平,杜诗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给后世以广泛深远的影响。
现在成都还保存着他的故居“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