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迁居莫斯科。当时,他己全身瘫痪,而且双目失明。但是,他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他说过:“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 1928年前,他曾经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创作了一部关于柯托夫斯基战斗团生活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可是,原稿竟在途中丢失。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不幸啊!现在,他尽管双目失明,却仍坚持着要写作.就在1930年的秋天,他着手写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
困难是可以想像的。他先用破纸皮做了个框子,用手摸着一行一行地写,即使这样,有时也两行写入一格,难以分辨。写作过程中,他还必须背诵每一页,甚至每一章。就这样,他长期不倦地工作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早晨,一大堆写好的稿子就散落在床边。他的夫人回忆说:“我们看见尼古拉咬破的嘴唇以及折断的铅笔。但是,他没有绝望,反抗在继续下去。”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劳动,这部作品终于在1933年6月完成了。1934年正式出版,小说一发表,立即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
但是,这部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作者的自传。奥斯特洛夫斯基多次谈到:“在刊物上常有文章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种自传性的文件,即是说,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史。这当然不完全正确。我的小说,首先它是艺术作品,其中我利用了假想的权利,在小说的基础上放了不少实际材料。”
不过,作者如果没有实际的战斗生活,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激励人们革命热情的作品,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这正如作者本人曾在1935年5月16日的一次会上发言所说的那样:
“你们问,我怎样成为作者?疾病使我掉了队。我不能动了,看不见,不能与你们在一起了。生活在我面前摆了一项任务,叫我掌握新武器,借此把我送回全线进攻的无产阶级的队伍里去。看不见,不能动,但我可以写字。
“写什么?同志们向我说:写你自己亲自看见过、经历过的。写你所知道的人物,写你所亲身处过的环境。写那些曾经在党的旗帜下为苏维埃政权而奋斗的人。我就由此开始了。这即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基本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