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的《水浒传》“风风火火”地从正月闹过了十五,电视机前业余的和专业的评论家们,一边口齿伶俐地为梁山好汉喝彩,一边吞吞吐吐地抱怨不应该把播金莲和卢(俊义)夫人写得遭人同情。
电视剧的改编,在这两位女性身上下了不少功夫,几乎是重新塑造了她们的形象。屏幕上的播金莲,年轻靓丽,外表娴静而热情似火,不满于武大的琐小而移情于英武高大的武松,本是情理之中的事。直到她身不由己地陷人王婆和西门庆的阴谋,仍然在道德与情欲的悖论中挣扎。电视剧用了整整四集的篇幅来演绎潘金莲的悲剧,揭示那个男权社会那个阳谷县城如何使一个女子堕落、毁灭。有专家说台湾演员王思荡的表演缺少媚态,我以为这正是她的成功之处,因为她对角色有自已独特的理解,故她的表演有内涵有分寸感和层次感。卢夫人的性格发展既是复杂多变也是合情合理的。她与李固偷情,却也真诚地为丈夫的安危担优,并且拿出几千两的银子,让李固去买通关节,救出卢俊义。谁知李固用贾氏的“真诚”和银子做了与贾氏的意愿完全相反的事。等到贾氏明白真相而欲自辩其冤时,复仇“好汉”快刀早已剥夺了“4女”的发言权。
切莫小看了这两处改编,它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观念。套用当代女权主义的术语,小说《水浒传》可谓标准的“男权文本”,施耐庵无论是写男人还是写女人,用的都是“男权意识”和“男人话语”。我们看他笔下的人物,男性多是英雄好汉,女性则多是弄女淫妇。而且,在“逼(好汉)上梁山”这一点上,孬女淫妇们甚至起到了同“贪官”们一样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贾氏,养尊处优的卢员外怎肯落草为寇?如果没有阎婆惜,一门心思奔仕途的宋江又怎肯去当草头大王?即便是对那些身为“正面形象”的女性,施耐庵也照例奉送带有“性歧视”的绰号:如“母大虫”,如“母夜叉”(那位“母夜叉”还卖过人肉包子)。
拿小说《水浒传》中的“好汉”与西方的“骑士”做一比较,将是颇有意味的。当骑士们为了爱情为了心上人而驰骋沙场的时候,古代中国的好汉们正在杀戮他们心目中的荡妇。我敢说,电视剧《水浒传》的编导者们多多少少有一些“骑士”情结,否则他们不会费尽心血去改写潘金莲和卢夫人这两个已成定论的女性形象。他们不仅让“不近女色”的武松差一点就爱上了玉兰,甚至让天真如稚童的李逮也喜欢上了一位女子(方腊部下的女将)。血战方腊时,李遭破天荒地祠了私情:欲放那女子逃命。怎奈对方不领情,甘愿战死,弄得李遴好生惆怅。铁牛的意中人以及这段朦朦胧胧的爱恋史,在原著中都是根本不存在的。电视剧的编导者显然是要用现代女权意识来改造小说《水浒传》这一男权文本,来消解原著中对女性的歧视甚至丑化。他们要告诉观众,即便是鲁莽粗犷如李速也是有“骑士风度”的,至少在这位好汉眼中也会有不是“孬女”的女性。
《水浒传》
标签:过了水浒传正月十五好汉中央电视台孬女风火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