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的银白是天和地。
空旷迷茫的空间,一条似隐似现的小路伸向远方……
苍凉的气氛仿佛在这一瞬间凝固了,“天”的上方,冷漠地推出两个似落霞又非落霞的淡紫色大字:简·爱。
这不是一幅书籍的封面么,是的,这是一幅封面。
封面的作者叫王艺光,映西人民出版社的美术编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王艺光早年从师著书画家马白水门下.以他的天分和勤奋,他完全可能成为享誉全国的著名画家,但命运安排他到书籍装顿这个岗位,他便在这欺默无闻的奉献中奋斗了40年。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在目下讲究“价值实现”的青年人眼里,也许不值或者不屑.但那个时代的人,是党叫千啥就干啥。1950年元旦,当组织分配他到新华书店西北总分店的美术科上班时,他压根就没有想过,个人还需要向组织提什么要求。
当时全国各地的出版单位,大多都刚刚成立,处在创业阶段,条件非常艰苦.他所在的美术科只有两三个人,都是断手,却需要面对着纷至沓来的各种各样内容全新的书稿。
那是一个热烈、红火而又步履紧张的年代啊!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抗关援朝,宣传姻婚法……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都需要迅速地做出配合。王艺光以前虽然搞过广告设计,但对于书籍装祯还很陌生,加之那时的资料又少得可怜,在许多情况下,只能靠自己摸索.为此王艺光没少经受失败,有时一部书稿设计了十几次都通不过。好在那时的人不怕碰钉子,不行了就推倒重来,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40年间,王艺光为人制做的“嫁衣”已达1500多件。长期地呕心沥血,使这位65岁的艺术家的容貌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机关检查了一次身体,他的身高比年轻时缩短了2个厘米。2厘米,代价是150。多件艺术品,他说:值!
在我与王艺光的接触中,他多次讲到“中国风格”。我问他:“你说的中国风格是什么意思?”
他谦谦一笑,说,所谓中国风格,就是民族风格。说得具体一些,就是立足于民族传统的基础之上,使之与新的时代精神融合并加以创造的风格。
“那么,你讲的越民族越世界又该怎样理解呢?”
“因为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是各具特色的。惟其各具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坛中独树一帜,为世界所公认。如果千人一面,照搬摹仿,哪还有你的什么位置呢?”50年代初,为了编辑设计《西北少数民族图案》一书,王艺光冒着早春的乍寒,专程到当时还很荒凉险野的青海藏族地区搜集素材。茫茫的荒原,几十里不见人烟。每日颠簸劳顿于马背的他,‘自带干粮充饥,一经常在草地上过夜。但这次艰苦的采风,却使艺术家受益匪浅。那些散见于藏区的保存完好的寺庙、壁画以及藏民们的服饰、器皿上的坟饰和图案,都是在大都市里难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
也许是因为自然的厚爱,王艺光生活和工作的这块地方,曾经是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的建都之地,遍布于西安郊县一带的数不清的墓群壁画、西周铜器、秦砖汉瓦、大唐三彩、碑码石雕,集中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造型庄重,结构简单,洗练夸张而又富于变化的古代艺术,王艺光反复观赏、临摹并进行悉心研究,古为今用,丰富自己的装谈设计。他的《书法十讲》、《半坡遗址》、《大唐西域记今译》等书的设计成功,莫不得益于此。
借鉴民间艺术的纯朴风格和表现手法,王艺光成功地设计了《王老九诗选》。粗布材料的内封,以藏蓝作底色;护封借用关中农村土产蓝印花布坟样图饰,以洁白的底色作衬,托出郭沫若遒劲清丽的红色手书题签。接卷在手,一股恬淡浓郁的乡情野风扑面而来。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生动地展现出土生土长在陕西乡间的这位农民诗人的风貌和情怀,理所当然地被行家誉为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精品。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这就是王艺光继承和发展中国风格的两条路子。
他设计的作品,先后获得过几十次奖。
前年春天的一天夜里,一个衣着现代的中年人找到王艺光家里,求他为自己协作出版的一本书设计一个流行封面。
王艺光问:“你要怎样的流行呢?”那人说:“就是街上的那种。咋样能卖动,咋样吸引人咋祥搞”王艺光说:“我设计书有个规矩,先要着书的内容。不看内容我不搞。”
那人拍起胸脯,打保票说:“内容没问题.只要设计好,一幅封面可以开到150元。”
王艺光笑了:“我王艺光就只值150元?”
那人看搭不上茬,以后就再也没有来。
还有一次,一个书商拿来几本翻译书,要求在封面设计上刺激一些。王艺光问他:“要什么刺激,刺激谁?不管什么书,都要搞个大美人,搞个半裸体,这有什么美的?”那人说:“现在外边都这么搞,我们思想不能太保守,否则书卖不出去。”王艺光苦笑:“人家怎么搞是人家的事,反正我不搞。”
如今,王艺光已经退休了,但他照常早晨来出版社“上班”,人们照常请他设计书稿,他照旧很忙,很忙……
标签:一条迷茫天和空旷无边封面空间银白似隐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