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诗境盎然,不言其情而情在境外的例子是很多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我国优秀诗人都是横得和善用此法的。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句交代了送别地点.次句点出时间,补叙离人去向,三、两句写诗人望着他敬重的老友远去了,孤单单的一张帆毛伙渐渐地消失逝在碧空之下,只有烟波浩渺的一长江在夭边流着,一种惜别之情似乎也被那江水流去,迫赶那已不见了的孤帆。不言情而言情,竞在言外,情在境外。
故道黄河千里沙,放途投宿两三家,黄昏细雨人不卑,膏夜隔窗数雪花。
这是陈毅同志的一首诗。首句写黄河故道已于干涸得只剩下千里黄沙,此句明写投宿,暗示环境的荒凉,人烟稀少。兰句写时间(黄昏)、天气(下若细雨)、人没法入睡。四句已从黄昏到了夜深,人在隔若窗子看雪。从细雨到落雪又点明气温的下降。人真的是在“数雪花”吗?雪花是数得过来的吗?都不。诗人是在动着感情,感情如果不是c荡汹涌,他就不能长夜难眠。“我行半中国,廿年未暖席”,这就是暖席”中的一个细节吧。诗人是在去延安途中的,诗人是指挥着千军万马,肩负着人民重托的大将军。使他动情的可能是人民的苦难,民族的危亡,是急待解决的军政大事,还有急切盼望登程,不耐坐等担心迟误的心情。
诗人决不会想到用诗来为自己造像,他只如实地写了“人不寐”和“数雪花”这两个细节,但人们可以从中休味出诗人的感情世界,显现了这位将军的形象,这形象这画面的构图笔墨,便是诗人连一个字都不肯吐露的“情”。